新民生報記者 謝宜玲/綜合報導
動物園是人與野生動物直接相遇的地方, 在動物園尚未出現以前,一般民眾可以觀看野生動物的管道有限,僅局限於藝術的作品或裝飾等途徑。1916年4月20日,日本政府臺北廳將圓山一處私人花木動物觀賞所購買下來,改為官營動物園,此圓山動物園即為今台北市立動物園之前身,人與動物的互動,由此全面大力開展…。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圓山開設一處觀賞花木與動物的場所供眾遊覽,此民營動物園於1914年4月5日在臺北圓山公園開幕,一開幕就有虎、豹、袋鼠、孔雀、火雞、鴕鳥、蛇及鸚鵡等外來動物,展出動物至少70種共148隻,很是新奇。門票部分,大人10錢、小孩5錢。由於動物園的概念剛開始在臺灣出現,逛動物園成為當時既新鮮且有趣的休閒活動。
翌年,日本政府臺北廳配合官紳慶祝大正天皇即位的紀念活動,正式收購圓山動物園,並於隔年(1916)年4月20日正式營運。當時,總督府利用於臺北舉行始政二十周年紀念「臺灣勸業共進會」博覽會(4/10-5/15)時機開幕,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開幕時,門票每位大人5錢、小孩3錢,約為民營時的一半,直到1921年才恢復原價。
除了動物園本身購得的動物,園方也蒐集從民營巡迴的動物,以及接受臺灣日日新報社的捐贈,使得圓山動物園與東京上野動物園、京都市動物園、大阪天王寺動物園,以及漢城(今南韓首爾)的李王職動物園,在日本治臺時期並稱五大動物園。
1921年,動物園改由臺北市管轄,並定名為「臺北市動物園」。當時最紅的明星動物是一隻名叫「麻將」的大象「瑪小姐」與紅毛猩猩「一郎君」。「瑪小姐」為全臺第一頭大象,是1926年自日商馬場弘購入,當時「瑪小姐」僅6歲。動物園自1930年起每年舉行的「動物慰靈祭」,就是「瑪小姐」擔任動物代表負責參拜。一郎君則是之前在日本天王寺動物園知名度極高之動物,以模仿人物動作著稱,一入臺即是人氣王。
為了招攬遊園人數,園方亦會舉行了各式各樣的動物表演活動,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8月17日第三版就刊登過:「圓山動物園舉辦演藝會,派出猴子明星上台進行打招呼、舉手行禮、騎腳踏車等等表演,博得現場觀眾的滿堂喝采」。
由於自1930年代開始,除了上述的慰靈祭和動物表演外,園方還會固定舉辦夜間開園、主題展覽會、慶祝兒童節活動、動物命名活動、小朋友寫真比賽、動物攝影比賽等活動,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動物園已成為各地遊客非到不可的地方。
可惜的是,1938年二戰期間臺灣與日本同步實施「國家總動員法」,圓山動物園的夜間開園及慶祝兒童節等活動隨之畫下休止符。1943年為預防空襲時動物脫逃出傷人,圓山動物園也繼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北京動物園後,在飼料添加藥劑對棕熊、獅、虎、豹、猩猩執行「猛獸處分」的死亡令。戰爭末期,更是禁止民眾入內,圓山動物園進入休園時期。
大戰過後,動物園開始浴火重建,雖然動物種類及數量減少,但幸好戰火並未嚴重損及動物欄舍,因此戰後的建物大多沿襲過去的規模。1940年代後期開始以動物表演、動物展覽會還有舉辦敬老活動吸引遊客,並成為全台各所國民學校校外教學和畢業旅行最受歡迎的景點。1950年代開始圓山動物圓擴建,新增獸欄園區,並大量引進新動物,除了購買、繁殖及捐贈,也接受許多友邦餽贈以及各國僑界為「蔣總統祝壽」贈送的生日禮物。但「瑪小姐」不幸在 1949 年病故,第二代的大象「馬蘭」、「林旺」則先後在 1952 及1954 年入園,「馬蘭」即為「瑪小姐」繼之後的「動物慰靈祭」動物代表。
因圓山動物園空間過於狹小,不符合現代化發展需求;1986 年10月底,動物園遷移到面積達 165 公頃的木柵新園。當動物園從圓山搬到木柵,台北市政府特別舉辦「動物搬遷大遊行」,20 輛動物專車從圓山出發,民眾沿途手牽手列隊排到木柵,夾道歡迎動物喬遷新家。同年12月,滾石唱片更是為了動物們的這次「搬家」,傾其旗下所有歌手,製作專曲「快樂天堂」,以對動物關懷與環境保護為主軸,以歌聲詠誦傳唱。
即使第一個官營動物園–圓山動物園便由此落下帷幕,那時、那景以及那首歌,無不一成為臺北市民最為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