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 月 15th, 2025
國美館深入校園激發新世代研究思維

【新民生報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拓展青年學子對臺灣美術的研究興趣,以及培育新世代的研究人才,今(2022)年規劃了「學思對話──臺灣美術巡迴工作坊」,除了藉此深化與美術館與大學院校之間的連結,並創造一個青年學子與專家學者直接對話的平臺,來激發新世代的研究與實踐能量。20日巡迴至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邀請到資深藝術家、同時也是重要藝術史學者的謝里法老師,從戰後西方藝術思潮對臺灣的影響切入,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學子瞭解臺灣戰後藝術的發展軌跡。本次講座包括國美館廖仁義館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人文學院林欽賢院長、美術學系蕭寶玲主任、莊明中教授、陳懷恩教授與黃士純教授等皆聯袂出席。

廖仁義館長表示,謝里法老師2018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是「遲來的正義」。廖館長提及與謝老師的淵源可追溯至1980年代,「早在1980年代看到謝老師的《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就很想認識這位作者」,因為謝里法老師在當年戒嚴時期,言論不自由及沒有經費補助下,即開始從事臺灣美術研究,尤其他因從事臺灣美術研究而知名後,並沒有因此更改早期的研究內容,這是相當了不起的行為,令人肅然起敬,「在他年輕的時候,手無寸鐵、白手起家從事臺灣美術研究」。廖館長並勉勵在座的美術系學生學習謝里法老師的精神「勤快地寫,勤快地畫,只要有才華,一定會被看見。」

此次講座,謝里法分享了戰後臺灣美術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更分享了巴黎的留學經驗對他藝術創作的啟發,亦談及寫作與創作等心得,尤其提到他在寫作過程受到李賢文、何政廣、瘂弦與高信疆等人的鼓勵,1970年代開始在《幼獅文藝》投稿,並於《雄獅美術》與《藝術家》等雜誌開闢專欄,開啟他寫作的道路。在場師生也透過提問與對談,深入地瞭解這位大師與當時藝術家的思辨歷程與創作經驗。國美館此次藉由深入校園的講座與工作坊,鼓勵青年學子在此勇於提問、對話,展開不同世代之間的學思激盪。

謝里法於1959年自「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科」(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於隔年成為「五月畫會」成員。1964年他前往法國學習美術,後因1968年巴黎五月學潮轉至美國紐約學習藝術。他不僅在創作上展現出旺盛且自信的能量,更在藝術史論述與藝評領域,提出獨特的洞見。除了眾人熟知的《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著作外,1973年起,他在《幼獅文藝》、《雄獅美術》、《藝術家》等刊物發表版畫藝術、西方當代藝術專欄等,成為當時許多青年藝術家的學習養分。

國美館說明,身兼研究者與創作者身分的謝里法,自60年代起便以藝術與文字作品,表達自我的文化反思。在戰後,他更以系統性與脈絡化的方式,梳理臺灣美術史並引介當時西方的版畫藝術,對臺灣藝術發展具有卓越貢獻。希望藉由本次的分享機會,能使青年學子瞭解大師的創作過程與戰後文化思潮演進。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陳懷恩教授為工作坊進行引言
謝里法老師(中)與參與工作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同學合影留念
謝里法老師(左)分享自身藝術學習的歷程
謝里法老師(左)與國美館廖仁義館長進行對談
國美館深入校園激發新世代研究思維大合影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By 玉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