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 月 15th, 2025
置放心律調節器患者新福音 新一代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新的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可以有效預防大部份併發症的發生,外觀上沒有皮下的電池,也沒有導線的存在,更不會占用靜脈血管。並已成功克服電池容量的科技瓶頸,於2016年上市,在正常情況下能提供維持心臟十年跳動所需的電量。臺灣現已引進這項新科技,全台已裝置約七十例。臺中榮民總醫院體系心臟血管中心,目前已成功裝置九例,病患滿意度相當高,除了是缺乏適當靜脈管路放置導線病患的優先選擇之外,對於身體外觀非常在意或是容易發生感染的族群,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也是一個相當好的治療方式。

心律調節器已發明超過五十年,傳統心律節律器包括電池本體與導線二部分,隨著時間演進,電池與導線的科技持續進步,儘管電池體積已經少於二十毫升,電線的長期妥善率也超過九成,但仍有不少病患發生相關的併發症。短期而言,植入手術時,穿刺血管與建立電池囊袋相關的併發症約為百分之三;長期的併發症則為百分之五。這些併發症中最嚴重的為囊袋感染,可能導致心內膜炎,菌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一旦發生此類併發症,短期與長期死亡率均大幅增加。傳統節律器的另一個問題是導線造成的靜脈阻塞,或是佔用其他醫療 (例如洗腎,裝置人工血管)所需使用的靜脈血管,這是多重慢性病患者相當嚴重的問題。

陳先生,已經裝置傳統心律調節長達約二十年的時間,其間經歷更換電池、囊袋感染、電線損耗等併發症,電池也由左胸前轉移到右胸前。雖然所有併發症均已處置妥當,但陳先生仍十分擔心將來發生感染的風險。此外,陳先生日常活動量很大,覺得右胸前的電池對於其日常生活及運動有諸多不便,希望能將傳統的電池換成新型的無導線電池。廖英傑醫師團隊手術當日僅花費三十分鐘便順利完成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裝置,隔日再移除傳統電池與電線,術後狀態良好,病患於第三日出院。陳先生出院時外觀上已經沒有電池的存在,自述終於擺脫二十年的電池人生,宛如新生。

賴女士則是因為因為陣發性心房撲動及病竇徵候群,心跳忽而太快忽而過慢,必須接受心導管電燒治療與節律器置放。然賴女士卻因為靜脈阻塞,以致沒有適當的血管通道可以裝設導線與傳統型心律調節器。醫療團隊於是安排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裝置,之後再施行電燒治療心律不整,成功地治療心跳太快與太慢兩種問題。

中榮心臟血管中心廖英傑醫師表示: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是心律調節器的一大革命,避免了導線及囊袋相關的併發症,病人外觀上也與常人無異,不再有胸口上電池的印記。

本院心臟血管中心電生理團隊,在吳茲睿主任領導下,謝育整主任與廖英傑醫師、李政鴻醫師合力完成中部最多個案的置放,也深深感受到新科技帶來的方便與安全,相信這類儀器的使用勢必越來越廣泛,成為將來心律調節器的主流,以造福廣大的病患。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