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 1 月 12th, 2025
田忠毅告別日本故鄉的朋友、抱著期待來臺讀書的生活點滴  以及戰爭陰影下 或許無法再見的同僚身影

【記者廖宥婷/台北報導】

濱田忠毅1936年來臺灣就讀臺中師範學校,畢業後服務於臺中州石岡公學校(今臺中市石岡區石岡國民小學),1944年任職臺中的明治國民學校(今臺中市西區大同國小)。他曾經被徵召至臺南訓練、服役,但還沒派赴戰場,戰爭就已經結束。戰後他回到明治國民學校協助交接,隨後跟大多數日本人一樣被遣返回國。這位未曾在臺灣歷史書寫中引起注意的普通人,仍是殖民地臺灣社會的一部分。他在歷史上留下的身影雖然不明顯,但藉由留存的史料與照片,讓今日的歷史學者能以專業的研究途徑,發掘這些生命史料的潛在價值。

這張照片在臺中州明治國民學校(今臺中市西區大同國小)的近代鋼筋混凝土校舍,眾人在車寄前拍攝的團體紀念照。這張照片也出現在1984年臺中市明治小學校同窗會編《小ざくら》(第三号)的扉頁,圖說指出這張照片是將明治國民學校移交給中華民國時的告別紀念照,拍攝日期是1945年11月15日

為了探索與呈現這些歷史碎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特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簡宏逸,以2年的時間,詮釋研究《臺中師範寫真》照片內容,並策劃本檔《找回活過的痕跡:臺中師範寫真收藏的記憶》線上展,以〈相簿的主人〉、〈故鄉中津的朋友〉、〈畢業來臺灣〉、〈臺中師範的師友〉、〈臺中範生活點滴〉、〈環島修學旅行〉、〈臺中州教育現場〉、〈戰爭陰影下的臺灣〉以及〈活下去吧〉等9篇子題,展出68幀歷史影像,介紹了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的學制學程,以鮮活的文字及照片呈現了當時學校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樣貌,用小人物所留下的生命片影,詮釋了日治晚期臺灣的時空一隅。

這張照片是於昭和11年(1936)12月23日攝於阿里山神木前。阿里山神木最初指的是阿里山上一棵樹齡三千年以上的紅檜,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第三分道,旁邊設置的車站即命名為「神木」。阿里山神木是國際知名景點,也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象徵。1956年神木遭雷擊,中心焚毀。1997年大雨後樹幹傾倒在鐵軌上,次年林務局將神木完全放倒,供人瞻仰。

日本殖民臺灣的五十年間,那些只出現於各個機關單位《職員錄》的基層教師、警察、公務員等在臺日本人的生活及紀錄甚少,他們往往只是統計資料裡的數字、檔案清冊中的微不足道的文字,他們的身影與主體性被龐大的體制給掩蓋,卻是活在真實臺灣有血有肉的人們。戰後,在臺日本人先後被遣返回國,他們的生命片段隨之散佚於臺灣的歷史記憶之外,後世的學者在重建這些人物的生命史時遭遇相當的挑戰,但這也揭示了各個時代中的影像史料,其保存、整理與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而由小人物濱田忠毅留下的《臺中師範寫真》,照片中的表情從求學時期的天真期盼,到日本治臺後期戰爭帶來的徬徨陰影,也讓我們得以一探時代下的它者在這片土地上努力活過的痕跡。

照片右側是原住民的石板屋,彷彿在原住民部落裡拍攝。根據1935年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屏東驛附近有兩處可參觀原住民建築的地方。一處在屏東市區內的「蕃屋」,地址在「大宮はノ一」,即屏東中華路屏東幸福公園對面。另一處為車程一小時的三地門。

 

此為臺中師範學校的游泳池旁拍攝的團體照片,前排坐在低跳水臺,中排站在高跳水臺前,另有數人坐在高跳水臺上。大部分的人都穿著白色夏季詰襟(立領)上衣,頭戴白色制帽,可從校章辨識為臺中師範學校的學生。拍攝日期為昭和11年(1936)6月18日。目前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游泳池雖然已經歷過相當變遷,規模擴大,但仍在同樣位置。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