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推動藝術與科技的共構發展,自2012年開始辦理「跨界創作補助計畫」,積極透過實質的補助機制來促進藝術與其他領域的跨界連結。2018年度兩組獲補助團隊分別為藝術家蘇紳源與其核心成員吳迺菲、張白香、陳珈汝〈社群織衍計畫3sth.net〉,以及「鳳三設計工作室」與計畫主持人陶亞倫共同創作〈超真實世界〉。兩件作品即日於國美館發表,今(20)日舉辦開幕式及藝術家座談會,由國美館陳昭榮代理館長主持,國美館汪佳政主秘、獲選團隊藝術家均出席。座談會則邀請長期關注新媒體藝術的資深藝評與報導人印卡、陳琬尹,探討數位與網路在藝術創作中對於自然與人類關係的思考。陳昭榮代理館長提到,國美館自辦理「跨界創作補助計畫」以來,已補助16個團隊,從獲選作品中可見臺灣在數位藝術的發展上日趨成熟,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讓臺灣的數位藝術發展更為多元蓬勃,也能創造新的產業。
〈社群織衍計畫3sth.net〉創作者蘇紳源說,本件作品結合人工智慧、藻類培育與Web App使用者的參與,希望促使觀者思考網路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於自然與人類的影響。創作靈感來自於科幻小說《三體》,探討科技發展下資訊的數位化過程,由原先的自然與人類的雙體世界觀,衍伸出自然、人類與科技共構的三體關係。民眾可透過網路將自己的照片與文字上傳至創作團隊研發的Web App上,並可與人工智慧、藻類虛擬帳戶聊天互動,互動過程中所衍伸的數據會經由電腦自動演算處理,進而影響藻類生物的生長。此外,三方的互動紀錄數據化後,交由機械手臂編織成網狀織體,並透過影像投射於雕塑上。此創作透過網路與現實場景,希望促使觀者思考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於原有自然與人類的雙體架構影響,以及發掘藝術存在於三體關係中產生的感知特性。更多訊息可參考: https://www.3sth.net/。
〈超真實世界〉運用高畫質擬像技術創造細緻的臺北街頭影像,挑戰觀者對於「真實」與「非真實」的想像與界線。團隊代表陳品心提到,本次作品希望為術為藝術帶來新的呈現,團隊與迅聯光電合作,運用大規模的「實景掃描技術」將臺北松智路、松壽路口分層掃描與建模,使觀者不需要親臨現場,便有如同到達現場的真實感受。透過VR互動裝置,在一片漆黑與寂靜之下,彷如身體由展覽現場緩緩地沉入空曠的十字路口中央,由鏡頭帶領觀者遊走於台北街頭,也探究現今社會「擬彷」的興盛下,電腦符號所塑造的真實場景,取代原有之真實,使人類漸漸遠離「經驗」的本質。
蘇紳源〈社群織衍計畫3sth.net〉於國美館205展覽室展出至11月11日、鳳三設計工作室〈超真實世界〉則於204展覽室展出至10月28日。國美館並將於11月3日舉行「共創與連結:2018科技藝術國際趨勢論壇」,蘇紳源及陶亞倫也受邀以本次參展作品為主題分享社群織衍計畫及虛擬實境藝術創作,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到館參加。展覽及相關活動資料請參考國美館官網: www.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