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 月 15th, 2025
首場傳統工匠能力培訓課程-「木作班第一期」課程始業式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今年5月31日於文化資產園區內R07歷史建築舉行「文資傳匠工坊」揭牌典禮,正式成為傳統修復技術培訓及教育的重要基地,並自7月20日至9月8日開辦為期八週的「木作班第一期」首場培訓課程。

文資局施國隆局長表示專業人才的培育,與技術的保存及傳習密不可分,尤其是傳統工匠、匠司的養成。因此,文化部為了提升傳統工匠(匠司)從事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的技能及產業所需人才的培育,針對此類工匠職業的工作任務以及所需具備的能力組合,已陸續完成專業職能基準的訂定,包括木作(大木、小木、鑿花)、土水作(瓦作)、泥塑、交趾陶、剪黏、彩繪等,並據此規劃相關的職能導向課程,以做為人才培育及選才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依據《文化部辦理傳統匠師資格審查作業要點》之規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積極辦理具有相當傳統技術及成果者之傳統匠師資格的審查,除了增加符合相關專業技術人才資格者的人數,以逐步降低從業人數的不足外,更希望透過審查制度的建立,以提升專業人才在文化資產保存修復上的技術水準,自102年起迄今已審查通過412位。

施局長另外表示,因應國內大眾對於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修復及再利用工作的重視及期待,為增進年青學子或有志於投身文化資產修復產業者的技能,促進修復人才的養成機制及匠師資格審查的需要,文資局透過「文資傳匠工坊」的成立,有系統地導入各類傳統技術工項的分級職能課程,執行傳統技術及修復知識的分級技能培訓,希冀培育更多具備各項修復技術的人才,並引導其投入文化資產保存及修復的產業。

本次首場培訓自7月20日正式展開為期2個月的課程,邀請多位建築類文化資產修復領域工作20年以上之專家學者、建築師及傳統匠師進行課程授課,將文化資產相關修復技術與知識,透過學科搭配術科的方式,以臺灣常見的「漢式建築」及「日式建築」的大木構造建築類型為主軸,包含相關的營建修復技術及文化資產修復倫理,輔以基礎學科的傳統建築概論及木作建築營建技術概說,由老司阜帶領新生力軍進行匠藝實技傳承,藉由實務技術操作及修復現場觀摩等課程交叉並進,開啟學員對傳統木作技術的學習。

始業式中還特別安排「木工五寶」的薪傳儀式,由老司阜傳遞給文資局再傳承給學員,代表傳統技術與知識傳承的生生不息。施局長特別強調並且期勉所有的學員,透過「文資傳匠工坊」相關培訓課程的推動,將更加落實文化資產人才培育的理念,藉由傳統建築修復技術的傳授,將可以培育更多具備各項修復技術的人才,並投入文化資產保存及修復的產業。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