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文賓 台中 報導】
社交舞也可以很現代感!「臺法文化獎」得主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今年再度為臺中帶來他近年最重要的作品《趨近黑暗》,這位跨足時尚、造型、多媒體的鬼才藝術家從常民舞蹈包括迪斯可、社交舞進一步思考:「人永遠需要有另一半。而我們相互為伴的模式就是,不停地舞動。」
赫佐去年在歌劇院「巨人系列」帶來既雀躍又迷幻的《伊恩症候群》,《趨近黑暗》則是一支更深入親密狀態的作品。他常記得自己的爸媽在家中客廳相擁而舞,而且越夜越寧靜時,相擁而舞的渴望越強烈。他於是邀請兩位長期合作的男女舞者一起研究各種雙人舞步,包括探戈、華爾茲、小步舞等,從而將社交舞轉化為優雅詩意的當代舞作,表達人類不離不棄的情懷。
克里斯汀・赫佐目前是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 (ICI—CCN Montpellier)藝術總監,此次受邀擔任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2018 NTT-TIFA)共同策展人,他表示:「這是一個很年輕的藝術節,可以有很多創新。」所以在策展時,特別納入「科技」的觀點,因為科技組成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同時也是未來科技的遠景。透過科技連結藝術、文化,以及藝術家想要呈現的核心觀點,也就符合這次歌劇院國際藝術節的策展理念。而在2018 NTT-TIFA赫佐也帶來三種不同的創作形式展演:舞蹈作品《趨近黑暗》、歌劇院駐地創作《依據自然》以及錄像裝置展《altera(c)tion動「化」》。觀眾可透過參與各種類型的展演來更加認識這位全才跨界藝術家。
《趨近黑暗》— 從常民的社交舞尋找創作靈感 身體的倚靠展現無限力量
《趨近黑暗》中,場上兩名舞者都不曾停止並肩齊舞,兩人齊心協力,共同跨越重重關卡,將尋常的舞步,在專注與默契的配合之下,舞出強大的意志與能量。赫佐對於雙人關係的詮釋與寄望,試圖透過兩位舞者之間的緊密連結,喚醒大眾對於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對映。除了舞者的舞步與姿態,舞台上的裝置亦與身體線條構成衝突感官。彷彿飄浮在空中的六面體裝置以及黑白相間如某種擴散電流的舞台地板,在光影的變化中似乎成了另一種謎樣的有機體,它們如科幻風格似的存在,與舞者的身體動態形成一種強烈對比。
《趨近黑暗》的電子音樂設計是由長期與赫佐合作的「棺材樂團/紫褐色時刻樂團」(Cercueil/Puce Moment)所創作,透過電子音響的堆疊,一步步引領觀眾進入舞台上不斷流淌的情感變化。在觀看的過程中,你以為自己正用視覺接收舞台上的一切資訊,卻不知道電子音樂的無形影響力,在不知不覺中已深入你的感知中心。
《依據自然》— 歌劇院首次邀請藝術家駐地創作
克里斯汀・赫佐的作品總是如詩一般,充滿寓意和想像,令人拭目以待的全新駐地創作計畫─《依據自然》是本次藝術節重點之一,作品第一集已於2018年4月2日至7日在法國里夫薩勒特集中營紀念館發表,臺中國家歌劇院將呈現第二集的創作。赫佐自4月16日至4月26日將進行為期十天的藝術家駐地創作,並邀請長期合作的臺灣影像藝術家江元皓擔任影像設計。此次作品是從探索臺中的自然景象與歌劇院建築空間作為素材,結合其對於過往創作的探討,尋找不同的編創形式和觀看空間的角度,是介於裝置、影像和舞蹈之間的跨領域編舞計畫,其最大的難度在於呈現方式必須結合創作時的空間場域,否則無再重現的可能。赫佐表示過去14年,他與臺灣觀眾都有所接觸,此次特別與臺灣藝術家緊密合作,讓臺中這座城市與舞蹈對話,連結他與臺中的情感,十天內,藝術家能夠與這座城市建立多少共鳴與對話呢?《依據自然》4月27日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驚喜發表僅此一場、獨一無二的駐地創作作品。
《altera(c)tion動「化」》錄像裝置展 — 數位科技時代 想像不再無邊際
2018 NTT-TIFA赫佐除帶來舞台作品外,也企圖打破舊有框架的形式,藉由不同的展示平台,將本屆藝術節的理念加以延伸,而同步策劃《altera(c)tion動「化」》錄像裝置展。五部錄像作品來自韓國、法國、羅馬尼亞及臺灣,作品圍繞在生命與無生命之間的相互對話,就如同本次赫佐在2018 NTT-TIFA策展理念中試圖對數位時代提出的疑問,藝術家們也將透過作品提出淡之失序及默之沉思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