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1 月 24th, 2025 3:30:18 AM
中國醫藥大學鄭隆賓院長跨校科研團隊榮獲「2020未來科技突破獎」殊榮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科技部「2020未來科技突破獎」揭曉,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教授與交通大學陳三元教授組成跨校科研團隊,將奈米科技切入免疫仿生的概念,以褐藻醣奈米磁性結構開發人造免疫系統,成功於腫瘤局部大幅提高免疫力,更有效避免腫瘤轉移及復發;此創新技術將大幅縮短療程及簡化給藥方式,相較過繼性細胞療法更有吸引力,醫療技術成果具科學突破性,獲得評審委員高度青睞,雀屏中選。

榮獲「2020未來科技突破獎」的中國醫大與交通大學跨校科研團隊,成員包括陳三元講座教授、鄭隆賓院長/講座教授、徐偉成副院長/特聘教授、江智聖助理研究員等四人,獲獎的科研技術成果名稱是「可擴充式奈米仿生細胞技術平台-低劑量高療效之次世代免疫精準醫療」(Low-dose nanoscale biomimetic cell structure–Next-generation platform technology for advanced precision immunotherapy)。

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鄭隆賓院長神情愉悅的說,此次兩校跨領域研究團隊發現,褐藻醣奈米結構不但具有仿生特性,更在奈米科技的融入後賦予仿生結構新的功能,進一步的提升價值,此技術顛覆目前體外培養T細胞的繁瑣程序,直接透過靜脈給藥達到更全面的免疫反應,更可根據病患個體差異變更治療組合,成為台灣本土於免疫治療的技術突破中的重要里程碑。

鄭隆賓講座教授進一步闡述,此創新技術以奈米科技切入仿生的概念,並結合免疫學的思維,打造出世界首創之多功能奈米級人造抗原呈現細胞平台技術,其在奈米材料科學、免疫學、以及臨床醫學上帶來了以下五個向度的重大突破:

1.提出全新的奈米載體概念,即奈米結構中的所有材料皆具有特殊功能,而其功能的調整皆根據病灶位置的生化特性來進行設計。相較於過去藥物載體(例如:微脂體、高分子結構)的材料多為不具功能的賦形劑,本奈米平台以仿生的角度打造多功能人造抗原呈現細胞,成功透過單一結構調控免疫系統。
2.將不同機制之免疫療法整合於單一奈米結構上,更為全面的啟動抗癌免疫反應,顯現出1+1>2的狀況,為目前免疫檢查哨抑制劑或標靶治療無法以單一藥劑達到的效果。
3.將此系統打造為一平台技術,未來將可簡易的更換表面抗體組合,設計出不同功能的人造細胞,並有機會打造出整體的人造免疫系統。
4.首度以奈米結構直接於生物體內促進T細胞增生,可望取代現有過繼性細胞療法以微米磁珠的複雜冗長療程,將數周/月的療程簡化至數天。
5.克服免疫治療無法避免的系統性副作用問題,利用磁場導引對於磁力高度敏感的奈米級人造抗原呈現細胞進入腫瘤中,區域性的放大效果,同時降低副作用,提供現有療法一個全新的策略。

中國附醫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徐偉成副院長表示,台灣免疫療法的突破帶來了治癒癌症的希望,免疫治療也是現代最重要的癌症治療方式,同時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預期在2026年將突破1000億美元,吸引世界級大藥廠爭先投入開發,其中,免疫檢查哨抑制劑為最熱門的藥物,隨著越來越多的適應症被核可,其市場也跟著顯著擴大。

在幹細胞免疫學研究成果卓越的徐偉成特聘教授說,由於醫療已進入大數據及精準療法的時代,作為一個治療平台,本技術目前已獲得生技公司注資,並持續結合產學研及醫等領域進行跨領域合作。

未來醫院將根據病患的各自的個體生化差異,謹慎地更替表面的抗體組合,並將人造免疫系統的概念持續引入免疫治療中,以落實個人化醫療,更將以平台式技術降低新藥開發之成本,期盼為癌症治療帶來更多希望。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