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疫年紀事》竹市美術館、241藝術空間雙館聯展 一齊走向共存共生的後疫時代

《疫年紀事》竹市美術館、241藝術空間雙館聯展  一齊走向共存共生的後疫時代

【民生好報記者 高采琳/新竹報導】

新竹市美術館、241藝術空間即日起至9月18日推出雙館聯展《疫年紀事—疫後時代備忘錄》,邀集國內、外15組共16位藝術家,將疫情期間遭遇的情境轉化為藝術創作,藝術家們靈敏的感知特質,賦予作品獨到的隱喻,展出類別包括平面繪畫、複合媒材、錄像、裝置等,敬邀民眾前往觀覽。

新竹市美術館展區

新竹市共有4個視覺藝術場館,除了本次雙館聯展場域新竹市美術館、241藝術空間,還有鐵道藝術村及文化藝廊。

策展顧問吳達坤表示,自古疫病是人最深的恐懼,在「人類世」時代發展文明的同時,必須理解地球正警示人類活動帶來的後果。《疫年紀事》引用史上第一部瘟疫文學、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狄福(Daniel Defoe)的小說《大疫年紀事》,書中描述倫敦一場瘟疫人們的情狀。

參展藝術家針對疫情下生活的改變進行紀事,展覽以「疫生:外在考現」、「內觀:心象探尋」與「共生:共存」3個子題發展,給予觀者面對疫情因應與自處的啟示。

今年度總策展主題「生存信仰」,反思後疫情時代的人類處境,與策展顧問吳達坤合作,發展出《疫年紀事》議題,進一步探討藝術在後疫情時代與人類互動的關係,敬邀國人透過展覽更加認識新竹的當代藝術發展。

展出作品說明:

《金色螺旋》,是路瓦.里維拉(Lua Rivera)提出宏觀且精準定位的作品,螺旋狀的金色染色體寓意著人類世與病毒演化議題的多重指涉。

《記憶的皺褶》、《陰性空間-未能終結篇》,謝鴻均的作品闡釋創作者面對疫情時代的個人陰性書寫,以女性多重身份的創作勞動展開心靈對話。

《碎片與希望》是2008年第25屆高雄獎得主張恩慈作品,以布料針線縫製出裝置作品,以軟雕塑跟平面繪繡,一針一線柔軟纖細包覆疫情下的人心。

莊培鑫的裝置作品,以數位技術將生物轉化成編碼型態上傳雲端,將生命與意識轉譯成大數據。

謝牧岐繪畫中的寫生對象是臺灣歷史中的各個場景敘事,它是個讓藝術家不斷推翻又重新建構的對象,如同人類面對疫情,充滿艱困挑戰與自我否定再修正的追尋。

黃琬玲在疫情期間多次造訪新竹城,應用擅長的水墨設色與具備科技感的VR頭戴式顯示器,恰如其分呈現出疫情中閩、客族群與外籍移工在新竹這座城市難得察覺的安適與清明。

《轉轉》,石孟鑫的作品,將臺灣建築常見的外牆空調主機、髮廊旋轉招牌、廠房風管做為元素安置於展間,暗喻疫情隔離期從窗外望出的單一城市景像。

周代焌這段期間開啟關於島嶼碎片化歷史的研究,用創作提出關於直線時間軸的歷史提問,堆疊出自身的可變時空。

黨若洪的繪畫以自我對話與他者的內觀歷程做為投射,一個個場景、描繪對象歷歷顯現,霎那間被銘刻紀事。

陳孝齊,製作了全身肖像在新竹旅行錄像,藝術家擬像的身影為城市帶來人為造景介入節點。

《邊境漫遊》,許惠晴的錄像源自擔任空姐的工作經驗,由左右兩側對應錄像構成,隱喻疫情下生活的強烈對比與抗衡。

《光.景》,邱昭財的作品以在黯黑空間中,一個微小光點緩緩位移,光點由流動的未明狀態到時間堆疊的定格顯像。

《東門是場夢,臺北沒有愛》,黃彥超與蔡夢琦兩位藝術家花了數月時間在新竹東門市場駐點、錄影。重新連結及召喚意識深處的夢境,創造出華麗異己的東門市場風華,他們稱這是「地方上色計劃」。

《情事絕品》,許家禎以家庭相簿為靈感,展開一段剖析成長經驗,面對個人情感與家庭的旅程。

展覽教育活動,特別邀請身兼平面設計師與瑜伽老師的石岱芸,設計一套沉浸式瑜珈體驗《Dream Yoga》,與湯明煦(Tamas Szvet)的作品《藝術健身房》形成呼應,一靜一動,闡述身體與心靈空間的共生狀態。

《疫年紀事—疫後時代備忘錄》展覽即日起至9月18日,另有多項親子活動,詳情請上新竹市美術館(https://reurl.cc/7p25Ak)、新竹241藝術空間(https://reurl.cc/rRlMjE)粉絲專頁查詢,或洽03-5337945、1999為民服務專線。

 

註:「人類世」一詞由1995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於2000年提出;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