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黃春明《戰士,乾杯!》首登歌劇院 歷史的省思與人文關懷

黃春明《戰士,乾杯!》首登歌劇院 歷史的省思與人文關懷

【新民生報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臺中國家歌劇院遇見巨人系列節目《戰士,乾杯!》,由曉劇場導演鍾伯淵詮釋文學大師黃春明經典作品,11月5日(六)、11月6日(日)於小劇場揭開被遺忘的歷史。歌劇院副總監鄢繼嬪說:「黃春明以散文、劇作、新詩三種不同形式書寫《戰士,乾杯!》,顯見他對這個故事的特殊情懷,期待劇場演出能疊加、展露出不同世代創作者對於歷史的省思與人文關懷。」

《戰士,乾杯!》講述魯凱族青年熊一家四代男性,因政權更替,曾被迫為日軍、共軍、國軍而戰,甚至犧牲性命的傷痕記憶,是黃春明1973年拍攝紀錄片時,走訪屏東魯凱族部落的真實體悟,1988年寫成散文、1994年寫成劇本,2005年又發表新詩,2019年的小說《跟著寶貝兒走》中,也有《戰士,乾杯!》的意象,顯見這個故事對黃春明的重要性。

導演鍾伯淵說,2016年與黃春明合作共融劇場《魚.貓》時,心裡一直醞釀著想將《戰士,乾杯!》搬上舞台,多次與黃春明探討搬演的想法,歷經數度來回獲得老師首肯,「老師很認真地說,這是他闔上眼睛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有時候他談著就演起來了,看排練影片時也非常激動,提醒如何呈現魯凱本來面貌。」

鍾伯淵實地探尋屏東—從舊好茶部落到新好茶部落,又因88風災移至禮納里部落的遷徙軌跡。舊好茶至今仍只能靠直升機或走路才能到達,創作團隊一行人走了4、5小時山路,造訪已有6百年歷史的舊好茶,即使歷經災難,卻依舊保持完整。他說:「因為這趟路,看見了魯凱老祖先的智慧,也看見了被迫遷徙所造成的後果。」

黃春明老師曾說《戰士,乾杯!》談的是社會結構暴力,鍾伯淵也提到,早先老師被定位為臺灣鄉土派文學家,而過去的國語運動呈現了本省跟外省的社會結構暴力,無形中也讓黃春明老師的創作受到貶抑,因此當老師抵達舊好茶部落,又看到政權結構下的暴力,深有所感,《戰士,乾杯!》就是要去探討這個問題,期待這些壓迫被打破。

《戰士,乾杯!》也將黃春明劇本中的5個英靈腳色,以面具畫上魯凱族的百合花、圖騰等元素的方式代表,想像從魯凱族人的觀點,去提問「為什麼我們的子孫去幫別人打仗?」鍾伯淵表示,每個鬼魂出來時就像傳統戲曲一樣自報家門,還會像是丑角一樣捧哏對話,這也是劇作詮釋與散文最大的不同,加入東方戲劇元素,既傳統又當代。

《戰士,乾杯!》由關注當代社會議題、擅長改編經典文學作品的曉劇場製作,魯凱族演員柯玉玲、資深劇場人韋以丞、實力派創作者Arase阿拉斯及曉劇場團員將透過魯凱族語、華語交疊敘說及吟唱,邀請觀眾11月初到歌劇院,在文學性與劇場感交織的人文氛圍中,與魯凱戰士祖靈乾杯!

黃春明《戰士,乾杯!》首登歌劇院!大合影。(圖/記者玉女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遇見巨人系列節目《戰士,乾杯!》11月5日(六)、11月6日(日)於小劇場揭開被遺忘的歷史。
(圖/記者玉女攝)
黃春明《戰士,乾杯!》首登歌劇院!曉劇場率魯凱族演員重現經典文學開場表演。(圖/記者玉女攝)
導演鍾伯淵說,心裡一直醞釀著想將《戰士,乾杯!》搬上舞台,顯見這個故事對黃春明的重要性。(圖/記者玉女攝)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