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劉國松的太空宇宙 多媒體互動展推出

劉國松的太空宇宙 多媒體互動展推出

【新民生報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為多元推展典藏作品,歷年透過「科技藝術共生計畫」持續進行數位加值應用,即日起在國美館201展覽室推出「劉國松的太空宇宙-多媒體互動展」,此次展覽運用科技演算與3D創新技術重新演繹典藏劉國松之作品,並透過巨幅投影、多媒體動畫影像及互動感應等技術,帶領觀眾進入穹蒼,一窺宇宙之奧秘。

11月1日舉辦開幕式,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廖仁義館長主持,開場由「凡徒藝術」帶來精采的現代舞蹈表演《虛實相生》,舞者以肢體律動詮釋水墨藝術意象,向劉國松的作品致敬。高齡90歲的藝術家劉國松親臨開幕式,出席與會貴賓有成功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蕭瓊瑞、劉國松文獻庫執行長劉令徽、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教授龍祈澔、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教授盧詩韻、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教授蔡子瑋及多位藝文界朋友。

國美館廖仁義館長指出,「劉國松大師的成就是這個時代的驕傲」,縱觀藝術史會發現,在各時代裡發明皴法的畫家很多是偉大的創作者,劉國松1949年孤身來到臺灣,不忘發揮自身水墨畫的專長,努力耕耘。1960年代,他與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校友組成「五月畫會」,在抽象畫的藝術浪潮中,他獨樹一幟,身體力行,日後發明了「抽筋剝皮皴法」。

廖館長認為,臺灣是一個科技島國,應善用藝術元素為科技創意加值,本次特展在文化部「科技藝術共生計畫」支持下,國美館與西米創意科技藝術團隊從國美館典藏的劉國松七件抽象水墨畫作中,截取創作元素,運用多媒體技術為作品加值創新。廖仁義館長更感性地說,劉國松80歲時,在國美館舉辦過「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80回顧展」,「期盼與劉老師相約,在他100歲時,能再來國美館舉辦展覽。」

劉國松現場致詞時表示,很開心也很感謝國美館關注水墨畫及對他的照顧,今日特展將其作品中的創作元素延伸發展運用,以現代多媒體互動技術,作一個創新的展示,呈現另一種觀看方式。臺灣結合文人畫、膠彩畫、美國現代抽象畫,發展出屬於本土的「現代本土抽象水墨畫」,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國美館今日將抽象水墨畫與多媒體藝術結合,創新的創作方式,又將水墨畫往更高層次推展。

劉國松多年的好友,成功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蕭瓊瑞致詞時指出,劉國松除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驕傲,他的作品也是這時代的標竿。他以羅曼羅蘭名言說,「劉老師的生命已經變成歷史的一部分」。

1949年,劉國松 (1932-) 隨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到臺灣,1955年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並在廖繼春(1902-1976)教授的鼓勵下與系友們組成「五月畫會」倡導繪畫革新。1963年劉國松以改良的棉紙上繪墨,再將紙筋撕掉,產生了特別的紋理和肌理,這種肌理連同狂草般粗壯的線條和濃淡乾溼的渲染,再敷染色彩,產生特異的效果,開創了劉國松獨特的現代水墨畫風格。

1969年,劉國松受美國阿波羅8號太空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照片之衝擊,開啟一系列太空畫創作,為呈顯藝術家當時從山水畫意境轉入西方科學發展的新意,該展是以宇宙旅行為背景,結合本館典藏〈山外山〉、〈地球何許之三〉、〈月之蛻變之二〉、〈日落的印象之八〉、〈宇宙即我心之六〉、〈九日在天〉、〈元宵節〉等七件劉國松作品之創作元素,展現藝術家獨創的抽筋剝皮皴法筆觸與國松紙的特殊紋理。

「劉國松的太空宇宙-多媒體互動展」打破傳統水墨畫的觀看侷限,引導觀眾自靜態轉為具時間流動性的動態觀賞,並藉由高科技體感互動化身為太空人,隨著姿勢的前、後傾身變化,即如漂浮於無重力空間,體驗回望自身處於宇宙之時的飄渺孤寂感,漫遊在劉國松創作的宇宙之中。本次展期即日起至11月27日,歡迎民眾前來參觀,感受人文藝術與數位創新結合之沉浸體驗。

成功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蕭瓊瑞致詞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致詞
開場表演,「凡徒藝術」帶來精采的現代舞蹈表演《虛實相生》
劉國松作品〈九日在天〉水墨 65.5 x 293.0 cm 2007年 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劉國松的太空宇宙─多媒體互動展與會貴賓合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