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 1 月 18th, 2025
聽得好 老年失智風險少

【新民生報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人與人的溝通,從「聽」開始。聽得懂,才能交流彼此的心意,拉近彼此的距離。然而,這個與生俱來的雙耳聆聽能力,可能會因為老化、噪音、感染、藥物、基因…等原因而下降,造成單耳或雙耳,輕度、中度、重度、甚至極重度的聽力損失,與人溝通時的費力度隨之提升,需要請人複誦語句或是降低語速,才能理解溝通內容,嚴重下降生活品質。

有些病因,比如說「老化」,造成聽力緩慢下降,聽力下降的過程往往被個案忽略,而以講話變大聲、個性轉為沈默、人際交往退縮…等較不易被家屬察覺的方式表現,長久以往,個案甚至漸漸轉變為「失智」老人。在民國107年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這樣的隱形健康問題,可能存在你我身邊的家人身上。自2012年3月15日(含)以後出生,本國籍未滿3個月之新生兒,皆有接受聽力篩檢,但是老年長期照護(長照)的部分,卻無衛生福利部的聽力篩檢補助,因此高齡長照的全人照護,仍未臻完善。

在2021年世衛組織發布的首份《世界聽力報告》中,未來30年聽力受損者的人數可能會增加1.5倍以上,超過7億人可能會經歷中度或更嚴重的聽力損失。2023年世界聽力日-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人人應享有耳朵與聽力照護」的重要性,應作為全民健康照護覆蓋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從1990年,臺中榮民總醫院的耳科專科醫師及聽力師們,就逐步建立聽力保健與照護團隊,是全國聽損照護的最佳團隊之一,「超前部署」耳內視鏡微創手術、耳咽管氣球擴張術、人工電子耳…等尖端手術服務項目,提供改善聽力的全方位解決方案,並不餘遺力得推廣「全民聽力篩檢與照護」,迄今已服務多達56515位的聽力損失民眾,為國內治療聽力損失的重要醫學重鎮。

第一款電子助聽器早在1898年由美國電氣工程師米勒•雷斯•哈奇森發明,然而時至今日,我國只有約7%的聽力損失成年人,成功配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等助聽科技,遠低於世衛組織建議的50%。普羅大眾對於正確配戴助聽器的知識不足或偏差,以及助聽科技輔具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造成必要性助聽科技仍無法被多數聽力損失族群接受,助聽科技覆蓋率低於世界平均值。為此,臺中榮民總醫院聽力保健與照護團隊重視「全民聽力篩檢與照護」的重要性,也積極爭取臺中榮民總醫院「惠康」基金會等慈善團體協助,讓65歲以上有聽損表現之民眾,且雙耳聽力損失達45dB以上、110dB以下者,經過社工機構評估,有機會可免費申請選配指定機種助聽器或協助採購因病情所需採用的機型,讓「人人享有耳朵與聽力照護」的願景成為可能,做為耳朵與聽力保健推廣的先鋒。

78歲林奶奶原本很喜歡唱歌,好友都很喜歡她的歌聲,但是近年來,不明原因,漸漸不愛與好友歡唱,行動變得遲緩,也容易忘東忘西,家人十分擔心,神經內科醫師也表示林奶奶需要定期評估是否有「失智」的趨向。林奶奶家人於去年參與台中榮總3月3號愛耳日-聽力保健講座後了解到,聽力損失的各種可能日常表現,發現與林奶奶的狀況類似,於是於講座後,帶林奶奶至王勁傑醫師「聽力損失特別門診」就診。全面聽力檢查與語音字詞分辨力檢查後發現,林奶奶已經有中重度的雙耳-神經感受聲音能力下降型-聽力損失,符合國際組織建議使用助聽器矯正聽力的條件。然而,家庭的保健預算不足以支持林奶奶的助聽器使用,於是經過王勁傑醫師與惠康基金會社工評估與協助後,成功選配指定機種助聽器,並藉由聽力照護團隊細心的助聽器配戴效益調整與訓練後,林奶奶成功適應助聽器。經過數個月,家屬觀察到林奶奶行動遲緩和記憶力改變的情況,漸漸改善進步,家人心裡的大石頭終於放下了。

聽得好,人不老!「明年的記憶,靠今年的聽力」。基於全人照護的概念,我們呼籲「全民聽力篩檢與照護」,及早的聽力篩檢,才能讓聽力損失照護提早進場,避免大腦皮質與聽力神經失去活性,造成聽力復健的困難及老年失智的可能。臺中榮民總醫院聽力保健與照護,提供一站式個人化的聽力照護,助聽科技使用的評估與規劃,讓我們與家人的溝通,零距離。千萬別讓家人在還沒戴上助聽器前,就忘了你的聲音!聽得好,老年失智風險少!

參與民眾反應熱烈
臺中榮總耳鼻喉科部王仲祺部主任與參與民眾合影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By 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