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直視創作生命 探索潘小俠攝影造像術 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 首場精采上陣

直視創作生命 探索潘小俠攝影造像術 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 首場精采上陣

【記者廖宥婷/台北報導】

攝影者按下快門的瞬間,是否也能捕捉到拍攝對象的靈魂?1980年代,潘小俠帶著相機走進蘭嶼,拍攝了〈坐在船上的小孩〉,照片中拼板舟上秉氣凝神、端坐直視鏡頭,眉眼間綻放著生命力量的孩童,表現了攝影的影像力道與動人的片刻精神。5月11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將舉辦「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首場次「直視.生命—潘小俠攝影造像術」,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鍾宜杰教授和攝影家劉振祥,帶領觀眾深入探索潘小俠的攝影創作。

潘小俠,《漁人部落大船落成下水儀禮-驅逐惡靈》1988,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達悟族部落大船落成,畫面中的每個人都以猙獰的面貌、激動的身軀,並在不同的隊伍分列交錯時,彼此怒目瞪視激發著更顯強悍的動作與聲勢,如此威懾是為保護新船。

由攝影家的生命史出發 打開攝影「新視界」
「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出版的《臺灣攝影家》第七輯叢書,三位攝影創作者黃則修、潘小俠、陳順築為對象,藉由本系列叢書研究主編、學者及攝影家好友進行對談,探討攝影家的創作歷程與脈絡,以及臺灣攝影史在1950、1980及1990年代各別開展出的不同議題,透過攝影家們的創作,打開攝影的新視界。

潘小俠,《蘭嶼記事》,〈坐在船上的小孩〉,1986,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潘小俠自1980年第一次踏上蘭嶼後,便與這個島嶼結下不解之緣,直至2022年再版《蘭嶼記事1980-2022:潘小俠影像》,共計拍攝了四十二年。

探究攝影家潘小俠直視生命的攝影「造像術」
1980年代起,潘小俠滿腔熱血的踏上了蘭嶼,開啟他長達數十年與達悟族人文化與景觀的拍攝與記錄。於報社工作期間,潘小俠拍攝了臺灣80年代激烈的社會變動,更系統性地進行政治受難者、原住民族、臺灣文學家與藝術家影像紀實工作,呈現出他鏡頭下對時代人文的凝視與關注。5月11日座談活動更將深入探討潘小俠從街頭狂奔到紅燈暗巷中,創作動力豐沛的紀實攝影之路,以及他透過攝影實踐的自覺與認同。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5、6月帶領大眾認識三位不同時代、具代表性的臺灣攝影家黃則修、潘小俠、陳順築。

追憶「臺灣攝影獨行俠」、閱讀「家族記憶影像詩」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將接續於6月1日舉辦「獨影築風土—黃則修的光影行旅」座談,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姜麗華、實踐大學企管系教授鄭綸,回顧攝影家黃則修在1950年代留下的臺灣文化風土珍貴影像。6月29日的「家族.潛影—陳順築的記憶影像詩」則邀請《典藏〉雜誌社副總編輯、影像工作者劉信佑,解構藝術家陳順築如何以攝影媒材結合現成物、裝置、空間,開展多重維度美學的可能性,並以詩意手法傳達自我生命追尋的意念,觸發觀者的想像空間。更多詳細資訊,請參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和社群平台:ncpi.ntmofa.gov.tw。

小俠,《醉巡》系列,1987,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醉巡》系列是潘小俠在《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期間所拍攝,觀察臺北城市底層社會人物、捕捉夜間生活影像,呈現出大都會下的另一個世界。

「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
第一場:5/11「直視.生命—潘小俠攝影造像術」
第二場:6/1「獨影築風土—黃則修的光影行旅」
第三場:6/29「家族·潛影—陳順築的記憶影像詩」
報名網址:https://128.pl/81HWo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