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大暑的農活時節曆 農場成消暑野趣場

【記者 玉女 台北 報導】

傳統的「大暑」節氣,是一年當中天氣最炎熱的時候,最近颱風接連而來,高溫炙熱的天氣更加明顯,客家公園內的生態溝渠成了小孩最愛親近消暑氣的地方之一。俗諺說:「大暑有青粟無青米。」公園內的水稻田跟著時令,第一期稻作已經完成收割及首次打田工作,為了準備二期稻作蒔田(插秧),農夫得讓水田更鬆軟、平整,仍是難得的農閒空檔,因此,週末下午農場特別開放孩子下水田抓泥鰍、踏禾頭和打水戰。臺北市客委會曾年有主委說:「稻田收成後,許多農事仍進行著,農田的更迭、農夫的作息,都跟著時令在運作。早期農業社會讓小孩子參與踏禾頭的工作,而公園的戶外農場透過許多義工集思廣益,將單純的工作轉化為環境教育與童趣生活,不僅讓更多人認識農場的生態環境與農事目的,也將是都市裡難得的生活經驗。」

田邊抓泥鰍,是許多長輩們的兒時經驗,自從追求生產效率,農藥被使用氾濫後,這種適應力高的生物便慢慢消失。客家農場的水稻田,不僅產出客家的米食文化,對於生態、生命的保護也相當重視,特別在整個農場長期無毒栽培的堅持下,不僅補鑊鳥(白腹秧雞)前來棲息築巢,夏日夜晚的蛙鳴聲不斷,是生態日益健全的證明。趁著水田是鬆軟閒置的時機,農場嘗試放養一批泥鰍,除了讓孩子體驗書本內的田間記事,儘管可預見豐富的水鳥族群將會飽食一頓,仍期待部分泥鰍能成為稻田生態鏈的一環。

一邊踩下禾頭,一邊操弄著傳統竹製水槍,把握難得的水田環境,孩子戴上泳鏡,紛紛踏入泥濘田中參與泥漿大戰。將禾稈做成的泥漿球投擲入桶中,用竹水槍吸飽水來清洗魚網,從遊戲的過程中,也認識早期資源匱乏時的手作趣味,投擲的禾稈球,最後踩入田中,軟化腐爛後將是稻田的養份。

活動尾聲,農場義工們帶領大家到達果園,一邊清洗身上的泥濘,一邊仰望夏日的豐饒,滿樹的楊桃、香蕉、柚子、柿子等果樹,不少有被松鼠、鳥來啄食的痕跡,義工們也帶大家俯視地上大花咸豐草、車前草等可食日常野草,並將其製作成解熱茶提供大家品嚐。

臺北田園城市的豐富性,在客家公園的認養空間、自然的休憩環境來展現,今年特別由各組義工為媒介,藉由分享的模式,形塑「農活時節曆」的各場活動樣態,歡迎有興趣的臺北市民,一起來客家公園寫下自己的「田園城市農民曆」,也歡迎8月5日前來體驗農場二期稻作蒔田的工作,詳見客家公園網站(http://www.thcp.org.tw/)或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