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胸悶心悸原來是胃食道逆流在作怪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台灣由農業社會邁入工商業社會後,生活忙碌的緣故使得民眾必須面對匆忙解決一餐或三餐不定時等問題,再加上多吃少動與飲食西化等原因使得臺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從40年前的2~5%逐年增加至現今15~25%。本病發生與社經地位或性別較無關係,反而是與患者自身常年的不良飲食習慣、情緒壓力、身心疲勞、缺乏運動、肥胖甚至習慣性便祕有密切相關。胃食道逆流若引起食道黏膜組織長期反覆發炎與破損,容易造成食道潰瘍、巴瑞特氏食道等癌前病變,並且這類患者是罹患食道腺癌的好發族群,千萬不可忽視它。

中西醫整合醫療科許睿杰醫師食道與胃之間的賁門是自律神經所控制,平常是關閉的所以能阻絕胃酸逆流。但是賁門若有不正常的開啟等功能減弱情形,胃酸就容易逆流引起心下灼熱(俗稱的火燒心)或泛酸(俗稱的溢赤酸)症狀。平日工作與生活壓力容易使得交感神經處於相對亢奮狀態,這會抑制腸胃蠕動功能也會使得賁門功能失調;而假日暴飲暴食若超過胃的容量,也是會影響賁門括約肌功能;另外近年來飲食西化結果,民眾攝取大量高油脂與高熱量食品則會減慢胃的排空速度,導致胃酸逆流至食道引起種種不適;患者的典型症狀即是「若再加上中醫理論與臨床觀察,胃食道逆流引起的腸胃氣機升降失常時常合併頭暈、疲倦、失眠等諸多症狀。

胃食道逆流疾病在中醫臟腑理論中與肝脾胃關係最為密切,食道屬於胃,與脾相表裡,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與升清,脾胃一升一降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而脾胃運化又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臨床上常見患者是因為情志不暢、肝氣鬱結而影響胃腸氣機升降失常。若只服用一般民眾較為熟知的中藥制酸劑”烏貝散”(烏賊骨+浙貝母)來治療僅僅只是減少胃酸分泌,這樣只有治標的一時效果,中醫師會依個人體質給予適合方劑來幫助解緩情緒上壓力與幫助腸胃蠕動功能,例如壓力大易緊張患者需用疏肝解鬱、養血柔肝等方劑來緩解自律神經的不平衡,而胃腸濕熱的患者則需加入清熱化痰濕的中藥,久病導致胃腸虛弱的患者則需要益氣健脾滋陰等原則來調理腸胃蠕動功能等等,針對不同證型常選用方劑有四逆散、逍遙散、半下厚朴湯、半夏瀉心湯、溫膽湯、香砂六君子湯、旋覆代赭石湯…等等。

患者亦可自我保養時常按摩胃經的足三里穴、脾經的公孫穴與肝經的太衝穴,平日亦可按摩腹部改善腸胃蠕動,方法如下1.兩手交疊置於上腹部 2.以肚臍為中心,在肚臍周圍用掌跟順時針方向按摩30次。

建議患者三餐定時定量七分飽,用餐時細嚼慢嚥,飲食方面需忌口食物有(1) 避免菸、酒、咖啡與茶葉 (2)糯米類製品 (3)辛辣烤炸油膩之品(4)甜食、香蕉(5)冰品與屬性寒涼的蔬果如西瓜、香瓜(6)發酵類食物如麵包、饅頭;除此之外要培養運習慣,飯後散步能運動位於下肢的肝脾胃三條經絡而促進腸胃蠕動,此外若能適當的紓解生活中壓力、調整心態也能降低此病發生率。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