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秋分的農活時節曆 客家公園採收柚子

【記者 玉女 台北 報導】

九月十九日(週三)在傳統的秋分節氣前,客家公園的農場義工以種植的時令水果「柚子」為主題,帶領民眾到農場感受中秋節的氛圍。在傳統的「秋分」節氣過後,日短夜長,氣候將日漸涼爽。有句農家俗諺:「八月半、田頭看。」指出在此日夜長短變化之際,有經驗的農夫可由田間的狀況,來判斷作物收成的好壞。然而,傳統的農民曆與諺語並不完全適用於臺北的氣候。今年客家公園特別邀請在農場內實際耕作的城市農夫,依作物的時令需要及生活應用,在不同節氣時機舉辦節氣活動。臺北市客委會曾年有主委說:「八月半在各國的民俗節慶裡都有象徵團圓的意涵,在早期的客莊生活裡,各種當令作物被用作祭祀、聚會、娛樂使用,如有吉祥意涵的柚子(佑子)、祝福找到好工作的芋頭(好頭路)等,都讓生活中充滿寓意與季節感。我們在客家公園種植的作物,除了可以學習農業知識與客家文化外,還可以拉近傳統與當代生活的理解與距離。」

十尺高的柚子樹下,客家耆老為大家解說柚子樹的栽培過程,也分享小時候在中秋節當天的記憶:上午到廟宇拜拜、中午拜伯公(土地公)、傍晚拜地基主、晚上拜月娘等,一連串的供奉祭祀,反映了客家人的虔誠與對自然的感恩。在晚上月圓人團圓時,一邊遊戲一邊品嚐拜月娘用的月光餅(月餅)及柚子,是小孩子最期待的時刻。在現代的臺北都會中,儘管許多儀禮已趨式微,習俗也隨著生活習慣而改變,但透過應景的物品,是保存文化記憶的一種方式。

柚子是耐存放的水果,果肉富含膳食纖維和維他命C等營養,除了食用外,柚葉、柚皮都能成為廚房內的妙用法寶。柚葉的清香可作為粄食的襯底,柚皮的精油可作成清潔劑。在活動中,農場的認養義工便將自己吃柚子後的習慣,向大家分享教學。種子留下、脫膜後種成小盆栽;剝下的柚皮切成絲狀,按比例加入酒精、起泡劑,便是清除廚房油汙的清潔劑;軟厚的柚囊乾燥後,焚燒時有燻趕蚊蟲的效果,還可以製成提燈、芳香劑等。本次DIY活動以「海底世界」為主題,邀請大家來發揮創意,有的人便將柚囊剪成烏賊、海龜、鯨魚等,鋪在木板上就像個標本。年邁的奶奶特地跟著孩子、孫子一起來:「沒想到柚子皮除了柚帽之外,還可以有這麼多運用,覺得很有趣!每年都收到很多柚子,今年可以好好利用了。」大夥一邊吃柚子也一邊遊戲,提前在客家公園感受中秋節的氛圍。

臺北田園城市的各種面向,在客家公園內,藉由各種作物與節慶文化的關係,經過再詮釋來展現。今年由上百戶參與認養的義工作為媒介,用分享為號召,在不同的傳統節氣時機規劃「農活時節曆」的各場活動樣態,歡迎有興趣的臺北市民,一起來客家公園寫下自己的「田園城市農民曆」,詳見客家公園網站(http://www.thcp.org.tw/)或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