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 月 15th, 2025
2018歌劇院微劇場計畫 跨界實驗超展開 打造無比絕倫聽的饗宴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微劇場計畫」是歌劇院2017年開始,提供臺中在地團隊、藝術家的創作平台。微劇場的「微」不是形式上的「小」,更重要的是「專注」與「培育」,歌劇院希望除了提供創作者實現創意的舞台,更藉由專業顧問的製作輔導及技術諮詢,從陪伴藝術家共同參與研發實驗的過程中,進而孵化出成熟創作的平台基地。

今年主題從「概念感官—SOUND」出發,創作者們對「聲音」提出大膽的創作新主張。三組團隊─動見体劇團、李祐緯與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在這一座「用耳朵聽的建築」裡,在空間中尋找趣味、想像和挑戰。歌劇院副總監汪虹表示:「透過這次藝術家的創作,挖掘出歌劇院建築空間的更多可能性,讓演出不只發生在劇場內,在歌劇院的任何角落都能遇見不同的藝術作品。」今年整個計畫的活動形式包含展覽、裝置藝術與劇場演出,呈現跨界實驗精神,邀請民眾11月至12月走進歌劇院共同參與獨特的感官體驗。

《密室尋聲》凸凸廳裡的神祕探險世界
歌劇院空間造型最特別的凸凸廳搖身一變成為大型共鳴箱!透過聲音裝置藝術家王仲堃所設計製作的手持感應裝置「光音別針」及「尋聲手環」,在如同一座洞穴的環境中,運用聽覺去感知、建構和探索建築空間,讓人好似擁有「回聲定位」的能力。音樂作曲設計林桂如表示:「正因為歌劇院特殊的曲牆線條,竟產生出和我們原先想像中完全不同的聲響空間。經過不斷的測試調整,就是要帶給觀眾最特別的聽覺體驗!」記者會現場,特別邀請媒體朋友們入場體驗,用「尋聲手環」上的紫光燈,映照出展場內運用特殊塗料繪製的隱藏地圖,在特定地點觸發裝置時,各種音效將透過指向性喇叭,直接傳遞到觀眾的耳邊。

展期的11/17-18日及11/24-25日最後兩個週末,還有參與式聲響展演,觀眾可自由在凸凸廳中走動,並藉由演出者的引導觸發意想不到的聲音裝置。本次更特別安排親子互動場次,期待透過孩童對於世界的探索與反應,帶來意想不到的互動表現,讓每一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

《時差》戴上耳機挑動你的視聽神經
觀眾入場看戲,難道只能被動接受創作者的思考與想法?《時差》給了觀眾不同選項,選擇自己想聽、想看的故事。由三位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年輕創作者李祐緯、洪唯堯、陳煜典共同創作,從發想、意見碰撞到一步步實踐,透過聲音、耳機的雙頻道形式做出時空交疊之感。
《時差》以科幻愛情故事貫穿,同樣的視覺畫面,藉由聽覺的錯置與轉換,結構出多重時空的故事、場景與對話,要讓觀眾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氛圍。此次製作更特別採雙導演方式,由洪唯堯與陳煜典分別主導兩部聲頻的想像,重置觀眾對於空間、聲音的感知。導演洪唯堯表示:「情,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不管是愛情、親情、友情等,希望透過《時差》創造出每位觀眾的個人經驗連結。」

《聲遊記》當聲音環繞在美聲涵洞
「在洞穴建築空間裡暢玩聲音」是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與電聲表演藝術家謝瀞瑩運用Ambisonics全景聲以及多聲單體技術,各以「聲」、「遊」、「記」為題,分別在凸凸廳、迴旋梯、2樓中劇院與大劇院廊道以三組不同形式的聲音裝置展現,嘗試賦予觀眾立體,且具空間感的聽覺體驗。

在創作過程中,謝瀞瑩引導合唱團團員們以人聲作為素材在不同空間創意發聲,根據空間的聲場與動線條件發展聲響內容,三組裝置各自呼應伊東豊雄的自然、仿生型態,並經由觀眾身體遊走產生獨有的空間聽覺經驗。他們持續進行現場聲音與空間的實驗,12月當民眾走進歌劇院時,配合自然光線與聲響營造,將帶來耳目一新的空間氛圍變化,期待你(妳)遇見不一樣的歌劇院。

什麼是Ambisonics?
因應虛擬實境(VR)影像技術快速發展所使用的環繞聲技術,為一種球型全方向式的沈浸環繞聽覺感知,更能真實還原聲音於空間中的位址與動態,創造仿真的3D立體聲響效果、與一般立體聲技術相比除了能還原音場原有聲音動態,也更加強聲音空間感之表現,常應用於聲音藝術創作與虛擬實境影像之應用。

節目資訊
2018微劇場《密室尋聲》
展覽
日期:11/05 (一) 至11/16(五)、11/19(一)至11/23(五)
時間:每日11:30-20:00
地點:5樓凸凸廳
官網資訊:http://www.npac-ntt.org/npacnttactivity?uid=62&pid=139

參與式聲響展演
※親子場
日期: 11/17(六)及11/24(六)
時間: 13:30、15:30、17:30
地點:歌劇院5樓凸凸廳

※一般場
日期: 11/18(日)及11/25(日)
時間: 13:30、15:30、17:30
地點:歌劇院5樓凸凸廳
官網資訊:http://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676

工作坊
※尋聲樂器親子工作坊
日期:11/3(六)、11/4(日)
時間:14:00-17:00
地點:歌劇院排練室3

※紙的聲音探險工作坊
日期:11/11(日)
時間:14:00-17:00
地點:排練室3
官網資訊:http://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676

音樂設計/林桂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作曲學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作曲博士。現為動見体劇團核心藝術家及實踐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音樂創作型態多元,除器樂創作外,亦投身音樂劇場、電腦音樂、裝置藝術等跨領域創作,並為電影、紀錄片、劇場及舞蹈作品擔任音樂設計工作,音樂作品曾於臺灣、日本、韓國、澳洲、法國、波蘭、加拿大、美國及以色列等各地音樂節演出。亦熱衷於鋼琴即興演奏,2010年底發行首張專輯「林桂如音樂即興現場實錄─古典音噪」。2013年主持策劃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獲選為第1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

聲音裝置設計/王仲堃
198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科技藝術研究所。他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機器,這些機器有著耐人尋味的單純性與獨特的美感,它們在感應觀眾靠近之際,不知疲憊地自顧自進行自己的運動,或發聲、或開關、或吐氣、或旋轉或叮噹,它們不僅僅執行簡單的單一動作,反之它們有著自己的節奏變化,既似頑愚,又似有靈。

他的聲音作品具有一種音樂性,刻意把「聲音」的抽象性解放出來,轉化為較為具象的音樂。對作者而言,聲音作為一種概念的傳達,必須從(對)其意義及內涵理解;而音樂的情感表達能融入一種真實情境讓我們從中感受。用心理層次來看,透過聲音與音樂之間的流轉,聽者得以以理性、邏輯的方式去掌握聲音,同時以感性與體驗的方式去感受音樂,作品就是在一種體驗式的感知,但這無非意味著聲音不能用語言翻譯,它只能成為它本來的東西。

2018歌劇院微劇場-《時差》
日期:12/8 (六) 14:30、19:30 | 12/9 (日) 14:30
地點:小劇場
官網資訊:http://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696

共同創作者/李祐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組畢業,現為劇場自由工作者。微跳舞、微影像工作,微博帳號沒有,微劇場是第一次。
近期演出作品:2018 夢劇社(澳門) 《兩韓統一》
近期影像設計作品:2018 夢劇社(澳門) 《兩韓統一》、 2017 進港浪製作 《人類派對》

共同創作者/洪唯堯
進港浪製作團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
近期作品【松菸LAB新主藝】《人類派對》入圍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
其他導演作品:《夢遺Remix》、《夢遺》。

共同創作者/陳煜典
1990年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導演組畢業,現為進港浪製作一員。
與周瑞祥Sean Chou合作,甫以《Imaginary Fish》雙獲2018臺北藝術自由日年度首獎、評審獎。個人協力創作則連年入選2016-17松菸新主藝《Animator》(魔術)、《行過洛津》(南管)。

2018歌劇院微劇場-《聲遊記》
日期:12/8 (六)至12/21 (五)
地點:凸凸廳、迴旋梯、2樓中劇院與大劇院過道
官網資訊:http://www.npac-ntt.org/npacnttactivity?uid=62&pid=144

主要創作者/謝瀞瑩
聲音表演藝術家,IMPRO.453聲想劇場創團者
東吳音樂系主修法國號畢業後負笈德國,分別於德國呂北克音樂院取得高等演奏家碩士文憑、德國呂內堡電子音樂作曲與演奏研究中心習得電音創作技術,橫跨視覺藝術領域於德國漢堡造型藝術學院主修時間基礎媒體藝術碩士畢,2013年起於台灣德國兩地進行藝術創作,回台創立「IMPRO.453聲想劇場」,並於國內外進行多場實驗聲音演出,其劇場作品多發展於廢墟、展演大廳或美術館等非制式空間,主以聲音探討空間,創建多聲道音響以突破聽覺感知,並以即興工作方法開發跨域媒材語彙,與視覺藝術、當代舞蹈、行為表演亦多有合作。近年常受邀於國內藝文場館進行跨界計畫,進行跨域教學與創作。2018年考取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數位組博士班,研究聽覺所發展的空間感知與互動/表演行為模式。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