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李涓涓、曾桂梅、王寶珠創作展 仨陶緣遇呈現三種不同的陶藝

李涓涓、曾桂梅、王寶珠創作展 仨陶緣遇呈現三種不同的陶藝

SONY DSC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李涓涓、曾桂梅、王寶珠三位陶藝工作者於即日起至10月27日(日)止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室C展出《仨陶緣遇–李涓涓、曾桂梅、王寶珠創作展》,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觀展。

本展在10月6日辦理開幕式,貴賓有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主任徐佩鈴、台灣陶藝學會理事長李幸龍、台中市陶藝文化協會理事長陳維銓、華山窯陳茂松、陶藝家羅濟明及多位陶藝家應邀出席,開幕式現場還有邀請音樂家紀昀演奏手碟鼓及茶席品茶與香席品香活動。

港區藝術中心主任徐佩鈴表示海線是陶藝藝術的重鎮,陶藝家眾多且優秀,這次的三位女性陶藝李涓涓、曾桂梅、王寶珠一起聯展,作品風格迥異、各具特色,不但有國畫書法的元素、有宗教的元素、還有魚的元素,在在顯示出海線陶藝創新的新能量,邀請大家千萬不要錯過這麼豐富的藝術饗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港區藝術中心表示李涓涓、曾桂梅與王寶珠三位陶藝師先後進入臺中市海線社區大學陶藝班習陶,抱持對陶土捏塑的熱愛共同學習,他們對於泥土的創作與呈現雖各持己見,但總能互相討論與包容。

因此於相知相惜後,發現除了陶藝之美外,她們三位藝師還各自有自己的其他才藝,例如本展覽李涓涓便將國畫和書道融入陶器創作中;而愛魚如癡的曾桂梅於創作陶器時總將「魚」這個主題融入陶器作品中,彷彿是另一種形式的簽名;而王寶珠更是將莊嚴佛像與陶藝及篆刻雕工以多媒材結合產生出如宗教儀式般的陶藝作品。

展出者曾桂梅表示「慣於捏魚的我,平日常思索著如何綜合所學過的各式成形技法。將信手拈來的土塑形、素燒,接著淋、點上研發的私房釉,一條活靈活現的魚便誕生。在理論和實際間掙扎,在抽象和寫實間拉鋸,試圖跳脫現有的框框,尋找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像是作品《無框‧回》,大魚當師者,傳教、授業、解惑,小魚緊緊跟隨。時日久,當小魚長成,也會循此模式引導,一代傳一代。

王寶珠表示2017年因為健康因素,迎來人生的中場休息,因緣際會下師承蔡澄清老師,開啟篆刻的人生新頁,由手刻諸佛法像,乃至於大悲心陀羅尼經手相解等印章,每一顆石頭裡都有一尊佛,只要把多的地方去除,顯像即出。李涓涓則表示用快樂的心情去玩弄陶土,或許是解放壓力的移情作用,不論成品結果是好、是壞,都是攪盡腦汁下的產物,對它都有不捨的依戀。所以像作品《砌》,材料取源於土,再堆疊成山,取於斯、用於斯、成於斯,呈現家鄉有山有水的山林。同樣的圖形,以不同的表面處理、不同的釉色依然有迴異的變化。享受在作品完成後,不預期的成果。

三位志同道合的陶藝師,不管在哪方面的創作,都是不計投入時間長短,不汲汲營營只為興趣所趨,期透過本次創作展能將她們嘔心瀝血之作呈現於港區藝術中心的展廳供同好們前來欣賞。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