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科博館「眾志成城」特展 帶你一窺造礁生物建構的亙古地景奇觀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科博館即日起至109年5月底止在第三特展室推出《眾志成城—生物礁特展》,地球漫長生命史上各種造礁生物建構的地質構造,擷其精華展現,有大型生物礁標本、疊層石礁和層孔蟲礁,還有眾人所熟悉的珊瑚礁與藻礁標本等。自108年12月15日(日)起舉辦一系列科教講座活動,相關活動資訊請至特展網頁查詢,https://web2.nmns.edu.tw/Exhibits/108/BioticReefs/

展覽內容分為四大主題,從展場入口兩座大型生物礁標本開始介紹「生物礁」這個讓一般人看似熟悉又帶點陌生的名詞,說明造礁生物如何在艱辛漫長的過程中建造礁體,以及釐清一般對生物碎屑沉積形成的岩石和生物礁的差異。為了讓民眾瞭解各種「生物礁」的型態與構造,更展出了博物館「壓箱寶」等級的珍貴標本:億萬年前的疊層石礁、層孔蟲礁、深海造礁珊瑚、近千隻管蟲聚集黏砂造管所形成的「管蟲礁」等,還有眾人所熟悉的珊瑚礁與藻礁標本。疊層石礁是前寒武時期唯一的生物礁,疊層石主要由藍綠菌等微生物經圈捕與黏結作用後,所形成具有紋層結構的生物沉積建造體。層孔蟲礁是具有鈣質骨骼的固著底棲群體型動物,因具有層狀而多孔的內部結構得名。管蟲礁是由大量纓腮蟲棲管黏聚建造而成的生物礁,現今管蟲礁大多發育於10公尺深以內的溫帶與熱帶海岸。

「生物礁」特展的最大亮點,是軟珊瑚所形成的「骨針岩」。傳統海洋生物學的教科書,都指出八放珊瑚目的軟珊瑚類,只會在組織裡形成游離的細小骨針,所以不具造礁功能。但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鄭明修研究員在30多年前偶然在海邊發現了一塊連同活組織被颱風從海底拔起,颳到岸上的骨針礁岩,啟動了研究的靈感,結合了臺灣大學與本館的研究團隊長期研究之下,終於證實了指形軟珊瑚也具有膠結游離骨針形成緊密礁岩的能力,讓全球科學界接受軟珊瑚也能造礁的事實。這塊讓臺灣研究學者改寫海洋生物學教科書的啟蒙骨針岩,這次也承中央研究院慨允借展。

20日開幕式由科博館館長孫維新主持,孫館長致詞提到生物礁除了保護海岸之外,也提供生物多樣性,在人類生活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更以乾淨能源會讓藻礁受到影響議題為例說明,博物館有責任扮演科普教育轉化的橋樑,用科學把事實真相告訴民眾,不預設立場只訴說真相。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博士也在開展當日親臨會場,並分享個人研究的心路歷程。鄭明修博士說自己對於驗證軟珊瑚可以造礁,已經研究了二十六年,最終證實指形軟珊瑚也具有膠結游離骨針形成緊密礁岩的能力,讓全球科學界接受軟珊瑚也能造礁的事實。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許亞儒處長則期待未來雙方可以又更密切的合作,把研究轉化為科普及展示,讓更多民眾看見。策展人科博館地質學組王士偉主任表示,這次特展共計有132件標本,其中22件是生物學標本,特展門口兩件大標本是從採集地桃園新屋開挖帶回的標本,讓民眾能近距離觀看珊瑚藻 礁灰岩的切開面。王士偉主任期許能把有價值的自然物留在博物館裡面,由不同學門領域的科學家做不同研究解釋,可以解析發現更多的地質故事。科博館生物學組黃興倬博士打趣說展場中會動的展品就是展場內的三部影片,其它都是地質標本,黃興倬博士認為生物礁最高的貢獻是帶給人類美感的慰藉,而美感的表現在此次呈現的影像上,感謝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提供精彩的照片影片,為這個特展增色不少。

本特展最後一個單元介紹生物礁的重要性。從科學研究到人類生計維繫,生物礁的保育與研究都有鑒往知來的價值,生物礁的生物與海底美景都是大自然設計的靈感寶庫。造礁生物原地生長形成的礁岩,雖然沒有奇特的樣貌、絢麗的色彩,但是和生物礁關係密切的生物們卻以此為生命舞臺。

海洋是全人類存續之根本,而生物礁是海洋未來命運之所繫。臺灣雖然四面環海,但是地質環境嚴格說來並不適合生物礁的發展。儘管如此,臺灣的地層記錄與周邊海域仍然有多樣豐富的生物礁分布,這也是支撐臺灣海洋生態多樣性的堅實基礎。「如果地層中的生物礁是史書,現生的生物礁就是活生生的立體電影。」生物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是許多海洋生物棲息育幼之所在,也是全球數以百萬計人口賴以為生的重要生態資源。持續探究關懷並保育生物礁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們全體的職責所在!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