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於2017 – 2018年受邀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許多人好奇駐館藝術家的工作是什麼?他們住在歌劇院嗎?
駐館藝術家不住在場館,但可以在歌劇院工作、排練,而最重要的使命是透過長時間的在地工作,挖掘中臺灣豐富的文化資產與在地素材,轉化創新完成作品。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表示:「原住民文化是臺灣最珍貴、無可取代的寶藏,布拉瑞揚走進中部山區,看見、聽見布農族原住民的文化底蘊,透過藝術家的雙眼,創造全新藝術視野,也讓布農族的聲音再被世界聽見。」
來自臺東排灣族的布拉瑞揚,首次翻越中央山脈踏查拜訪一山之隔多個原住民部落。在信義鄉羅娜村,布拉瑞揚與舞者們被部落神聖優美的歌聲吸引停留。記者會現場,羅娜薪傳音樂團在忘我廳演唱布農族傳統歌謠,歌聲迴盪涵洞中,彷彿把山林與日光帶進歌劇院。布拉瑞揚表示:「舞者的動作,就是那些歌謠,才能表達那種美好與生活意義。」5月19日(六)、20日(日)布拉瑞揚舞團與羅娜薪傳音樂團,一方以舞蹈,一方以音樂,攜手演出全新作品《路吶》,邀請民眾感受臺灣最美的肢體語言。
在創作的路上 聽見來自高山的吶喊
位於信義鄉的羅娜部落為臺灣人口最多的布農族部落,拜土地與雨水之賜,此地盛產高經濟價值水果,農作與觀光不輟,但部落的傳統歌謠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及傳統儀式的式微日漸消失,部落中壯代於前年自主組成「羅娜薪傳音樂團」,趁著90耄耋耆老尚記憶猶存時學習傳唱。有趣的是,這群人中也有30年前受邀至臺北兩廳院登台演出的團員,兩廳院於1990年代初期,第一次全面性地透過與民族音樂學者明立國等人製作的「台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揭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重視。那唯一一次殿堂裡的演出經驗,許多耆老記憶猶新,如今由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布拉瑞揚牽起這條文化傳唱的因緣,格外具有意義,羅娜村村長Umas表示:「這一次不必去臺北,我們去臺中國家歌劇院。」
布拉瑞揚舞團自2015年成團,每年固定安排部落巡演計畫。在歌劇院協助下,因緣際會進入南投信義鄉,在玉山腳下被翠綠環抱的羅娜部落,布拉瑞揚與團員們聽見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也就是享譽國際的布農族「八部合音」,並驚嘆著:「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就在這裡」。
迴盪山林間的天籟之聲 傳統歌謠即是生活點滴
在腳步踏進羅娜村之前,布拉瑞揚並不認識這份屬於布農族的天籟之聲,這份真摯、充滿震撼的天籟之音來自由羅娜村村長Umas先生、Linkav工作室、與羅娜社區發展協會,以及部落眾人協助所成立的羅娜薪傳音樂團。羅娜薪傳音樂團由族裡耆老帶領,分享著祖先故事傳承古謠,延續了族人祖先的生活智慧。布拉瑞揚透過交流進一步認識布農族族人的歷史過往與生命經驗、感受到他們對大自然的感謝與謙遜,讓布拉瑞揚認為如此美好又珍貴的事情,應該是要好好地被分享。
布拉瑞楊提到,舞者在學唱的時候,發覺布農族的分部比想像中困難,當他們帶著這些旋律回到臺東進行創作,發現還是要與羅娜部落的人坐在一起,打開耳朵用心聽,一起密切生活,才能使歌與舞融合。所以今年3月,布拉瑞揚與舞者們,再度來到羅娜部落進行部落巡演,特別排開平日繁忙的排練行程,在羅娜部落進行「long stay」,跟著布農族的耆老們學習唱歌,也加入勞動、整地,一同為即將來到的小米播種農事準備,專心將這段生活經驗,轉換成為《路吶》的創作能量。
把心打開看見更多《路吶》的美好
《路吶》使用LUNA讀音來呈現英文作品名稱,在拉丁文中LUNA是「月亮」之意,而布農歌謠中也有「月亮」一曲呼應,古謠大意唱著黑夜光暈照映下,獨自行走在山林路上的獵人。這次羅娜薪傳音樂團的耆老們參與了《路吶》整個創作過程,也會成團來到歌劇院,演唱這些讓人聽後震撼不已的傳統古謠。羅娜薪傳音樂團長Umas與音樂指導王貴明也認為:「過去我們的父執輩就是這樣唱著歌,這次來到歌劇院唱著自己的歌,我們真的很高興。」。
不同於過去《漂亮漂亮》或《無,或就以沉醉為名》等作品,布拉瑞揚將舞者這段特別的生活體驗轉化成身體語彙,提煉出更純粹感動,讓充滿詩意的舞蹈與布農族的天籟歌聲緊密交織。布拉瑞揚希望保留觀眾們在觀看演出前的想像空間,5月19日(六)、20日(日)讓我們一起來到歌劇院,聽他們分享著這一段美好的旅程。
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布拉瑞揚舞團《路吶》
演出時間|5/19 (六) 14:30、5/20 (日) 14:30
演出地點|中劇院
演出票價|400/6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