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民生報

宗博館日本動漫講座 神佛結合漫畫受歡迎

【記者 郭漢宥 新北報導】

「遇見神佛9號—祈福漫畫特展【古往今來篇】」,今年暑假正在世界宗教博物館展出,舉辦多場寓教於樂的精彩教育活動,其中「日本動漫『年輕化』的宗教形象」專題講座,解析日本漫畫家如何將宗教元素帶到年輕人喜愛的動漫產業中,並具體提出台灣可借鏡及轉化的亮點,論述精闢,參加者都獲益匪淺。

世界宗教博物館邀請《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一書作者張資敏,以「日本動漫『年輕化』的宗教形象」為題演講,吸引近百人參加。(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展期至10月18日的祈福漫畫特展,人氣及好評度高居不下,展覽期間館方安排講座,邀請《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一書作者張資敏,以「日本動漫『年輕化』的宗教形象」為題演講,吸引近百人參加。

「宗教,可以成為流行符號的一部分,神佛,也能變成為動漫裡的角色!」張資敏表示,日本的社會風氣,宗教色彩雖然較淡,但生活中卻融入多種宗教,如年輕人遵循神道教的儀式過新年;嚮往舉辦基督教的婚禮;多數人選擇佛教葬禮;連和尚都可結婚生子、成家立業。

世界宗教博物館邀請《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一書作者張資敏,以「日本動漫『年輕化』的宗教形象」為題演講,吸引近百人參加。(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從各種動漫作品,可看出宗教在日本動漫圈的觀感比較平易近人。張資敏分析,創作者為引發共鳴,會盡量淡化宗教的比重,採用代言人的方式,將神佛結合漫畫中的角色,或直接將喜歡的兩種東西做結合,例如:這次展出的〈貓四天〉作品,就是貓加上神佛的題材。為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創作內容也有俗世化的趨勢,因此可看到觀世音菩薩拿手機、佛陀吃拉麵之類的畫面,卻能讓觀眾會心一笑。

世界宗教博物館邀請《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一書作者張資敏,以「日本動漫『年輕化』的宗教形象」為題演講,吸引近百人參加。(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張資敏舉《通靈王》、《少年陰陽師》為例,可發現神道教的巫女、陰陽師,日本民間傳說的附喪神,或日本佛教的修行僧等,都廣泛出現。《聖哥傳》中的角色,甚至就是佛陀與耶穌本身,將宗教故事巧妙轉化放入故事情節中。且日本佛寺或神社常會與動漫跨界合作,像《灌籃高手》作者井上雄彥,就曾為佛寺的屏風作畫;還有很多漫畫家,將神社供奉的日本刀擬人化,畫成美男子或大帥哥。

「祈福漫畫特展」大型立體拍照區布景,左側的〈貓四天〉作品,就是將貓與神佛巧妙結合。(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至於台灣現況,張資敏觀察,《冥戰錄》、《無上西天》、《血黑犬》等漫畫作品,或《打鬼》、《返校》電腦遊戲,都運用了道教元素。另有獨立樂團的歌曲MV,可看到台灣民間信仰的天兵、天將的身影;最近還有道教團體投入資金,著手以媽祖為主角,開發手遊。她發現,台灣提及宗教的藝術創作比較莊嚴、中規中矩,但對年輕人比較沒有吸引力,她建議,台灣遊戲、小說、電影、3D動畫都具創意優勢,可從宗教中借用更多的素材,加以發揮、轉化。

本身念設計的陳盈禎,與先生、讀小學的孩子一家3口一起來聽演講,她說,陳老師以行銷角度切入日本與台灣動漫,才發現日常生活中從各種媒體接收到的訊息,很多都有宗教的元素,另了解日本動漫與宗教的關聯性。而孩子藉由這些不同的異媒材刺激,對藝術與動漫的觸角也更多元。報名聽演講的陳先生表示,不僅單純來看漫畫展,也從多面相了解日本動漫產業,收穫良多。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