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生報記者 謝宜玲/台東報導
台東縣政府、海洋保育署、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及海巡署第十巡防區等單位,近日於臺東縣內東部海岸某處沙灘,共同野放1隻保育類赤蠵龜。台東縣政府農業處表示,這次是海洋保育署首次於救援康復的赤蠵龜身上裝設衛星發報器,期望能收集這隻海龜後續的洄游資訊,讓我們更加了解赤蠵龜在臺灣周邊海域可能的分布範圍。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表示,此次野放的海龜是今年3月初在東河海域被漁民流刺網誤捕,漁民發現後主動通報海巡單位協助,後交由台東縣政府依循海洋保育署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海保救援網MARN)機制後送海生館收容。海生館進一步說明,這隻赤蠵龜體長67公分、體重37公斤,因被流刺網意外捕獲,被收容時左前肢浮現網具纏繞痕跡及些許傷口,經獸醫師藥物及悉心照料,確認海龜體態及傷勢皆已康復正常,並且評估已達野放標準,故再送回臺東海岸野放,讓牠返回大海。
海洋保育署指出,過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曾與日本及美國合作,利用衛星追蹤宜蘭定置網誤捕的赤蠵龜,發現赤蠵龜活動熱點分布在臺灣東北海域到東海。由於這次野放赤蠵龜來自臺東海域,故期望透過衛星追蹤器進一步了解這隻赤蠵龜在臺灣東部的活動範圍,以作為後續海龜保育計畫參考。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長許家豪表示,臺東縣南北海岸線長達176公里,是全臺海岸線最長的縣市,隨著海岸遊憩日漸盛行,也產生海洋垃圾汙染、生態環境破壞、沙灘海漂垃圾堆積等環境生態破壞問題,嚴重影響海龜生長環境,造成海龜數量減少等問題。這次台東縣政府等相關單位是第一次將裝設有衛星發報器之海龜,於東海岸沙灘上實施野放返回大海,除了能收集這隻海龜後續的洄游資訊外,也是希望透過正確野放方式,將擱淺、受傷的海龜經專業照護後,讓恢復健康海龜可以回到大海的家,以行動影響民眾更加重視保育工作,加入保育的行列。
海洋保育署官網:https://www.oca.gov.tw/ch/index.jsp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收容中心:https://www.nmmba.gov.tw/News.aspx?n=AC9E046F9622F160&sms=7D7624D5EB3969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