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 1 月 18th, 2025
講話忽然變口齒不清伴隨肢體無力 原來是顱內動脈狹窄導致中風

【新民生報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60歲邱先生,平時吃素,沒有已知慢性疾病,一天晚上七點時,忽然講話變得口齒不清,而來到大里仁愛醫院急診求助。經神經內科醫師詢問,得知他最近兩個禮拜內已有三次類似的症狀,有時還會有右邊肢體無力的情形,一次持續時間約幾分鐘即恢復,但這次口齒不清持續時間特別久,醫師高度懷疑是腦中風,安排住院詳細檢查。

大里仁愛醫院腦神經內科朱展麟醫師為邱先生做了腦部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發現在小腦、腦幹、及腦枕葉有零散的梗塞型中風病灶,以及兩側椎動脈有亞急性血栓導致的高度狹窄或是完全阻塞;頸動脈及穿顱超音波也有同樣的發現。檢查了腦中風相關的危險因子,發現有高血壓、血液中葉酸及維他命B12偏低。總膽固醇157mg/dL,其中低密度膽固醇為119mg/d.住院過程中使用了靜脈點滴、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並補充葉酸及維他命B12,來預防中風惡化及復發。病人的症狀在5天後出院時,已完全恢復。根據2022年台灣高風險心血管疾病的膽固醇治療指引,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mg/dL以下。

朱展麟醫師說,邱先生一個月後回診時,發現有視力失焦的情形。此症狀很可能與椎動脈的高度狹窄或是阻塞,導致腦幹及後腦部的血流供應不夠所致。轉介到合作聯盟的林口長庚醫院,由神經放射科醫師執行進一步的動脈穿刺血管攝影,發現其兩側顱內椎動脈已完全阻塞。

朱醫師提及,有生命中樞之稱的腦幹,僅由椎動脈的細小分枝來供應腦幹的血流,有相當高的再中風風險。經醫師與病人及家屬的詳細討論藥物治療、及導管手術放置顱內動脈支架或是做氣球擴張術的風險後,邱先生決定放顱內椎動脈支架。導管手術進行十分順利,兩天後即出院。目前健保已有給付顱內動脈支架,可用於符合適應症的病人。

朱醫師提醒,腦中風目前為國人第四大死因,每年有1萬多人死於腦中風。中風所帶來的嚴重後遺症,例如癱瘓、失智、失語症、疼痛、麻木、癲癇等,造成病人及家屬沉痛的負擔。每年政府的長照經費,有6成以上用於照顧腦中風患者,加上個人及家庭的花費,國人每年用於腦中風的治療與照護相關費用約1000億。

朱展麟醫師強調,根據統計,所有的中風中,初次中風約佔3/4,再次中風約佔1/4;研究也顯示,約90%的中風是可以預防的。因此,透過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多運動、健康的飲食、以及控制好腦血管疾病相關的慢性病危險因子,便能大幅降低中風的風險。民眾若擔心有腦血管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可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

朱展麟醫師看診示意圖。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By 玉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