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北 報導】
週日(8月26日)在客家公園有一場由義工分享舉辦的節氣活動,吸引許多親子特地冒雨前來參加。在傳統的「處暑」節氣,雖然已接近秋天,但天氣依然炎熱,往年經常有颱風侵擾,俗稱「秋老虎」,顯見是天氣詭譎多變的時候。此刻是時令作物花生(地豆)的收成季節,農場內的認養義工,因為兒時記憶,特別栽種一批花生,來配合公園的文化推廣,邀請市民朋友前來體驗擂茶、聽故事。臺北市客委會曾年有主委說:「早期客庄在田邊間種花生,客家人稱為「地豆」,顧名思義是生長在地下的豆類。地豆的營養價值很高,容易照顧又是天然油脂的來源,一些客家特色飲食也常應用它,如可為擂茶調味,客家豆腐也是指用花生製作的豆腐,都相當有特色。」
義工黃大哥說:「花生,閩南人叫作「土豆」,小時候住在偏鄉,柴米油醬醋茶都要自給自足,所以一年要用的油要自己種,暑假會幫忙收成花生,有的拿去搾油,有的收起來過年時炒花生米吃,小孩子會拿來開小口粘在耳朵上當耳環。也會粘在嘴唇上,變成是扮家家酒的玩具。」小小一顆花生,勾出長輩的童年記憶,而現場的孩子們也試著剝花生殼來玩遊戲,有的夾在鼻頭、耳垂,雖然有點痛楚,對這個早期的農村遊戲,現場的大人、小孩都玩的不亦樂乎!但多數的孩子吃過花生卻不知他的生長樣貌,在農場的義工的帶領下,前往農場的田間認識這生長在地面下的花生,撥開繁茂的枝葉,孩子們冒著細雨用鏟子挖掘,費了一翻工夫才看見他的完整樣貌,也完成一場食農教育的學習。
一盤盤分類好的雜糧、茶葉等材料,帶領大家透過研磨將所有味道細膩地混合,再以熱水沖泡慢慢釋放出香氣,便是一碗自己磨出來的擂茶。許多材料在農場內便有種植:茶樹、稻米、花生,還有可製作擂棒的芭樂樹等,都讓參與的民眾不僅體驗了美食饗宴,對於農作物的應用與農場內豐富的內容有更多的認識。
臺北田園城市的豐富性,在客家公園內,藉由文化交融、社群引導來營造提供市民朋友前來學習、體驗,今年特別由上百戶參與認養的義工作為媒介,用分享為號召,在不同的傳統節氣時機規劃「農活時節曆」的各場活動樣態,歡迎有興趣的臺北市民,一起來客家公園寫下自己的「田園城市農民曆」,詳見客家公園網站(http://www.thcp.org.tw/)或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