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 月 13th, 2025
巴金森氏症深腦刺激治療 臺中榮總巴金森氏症整合醫療團隊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巴金森氏症是因腦部多巴胺神經系統退化,導致肌肉活動協調異常,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一名50餘歲性格活潑之巴金森氏症女性患者,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會躺在床上無法動彈,但吃藥後會有明顯的肢體異動,於本院接受深層腦刺激術治療,術後開電減低藥量後,症狀明顯改善,隨著疾病進展症調整刺激參數後有明顯治療效果。

臺中榮總積極發展巴金森整合醫療,於今年成立失智暨巴金森症醫療中心,完善巴金森評估系統及相關衛教,針對中後期對藥物反應變差的病患,現在有深腦刺激手術治療的新選擇,目前已有150位以上巴金森氏症患者接受完整評估,並派遣神經內外科醫師共同至法國格瑞諾布爾大學附設醫院進修深腦刺激術治療。

巴金森氏症常見之臨床症狀包括:動作緩慢、靜止型顫抖、肢體僵硬、平衡及步態不穩…等。此外病人亦常合併有便秘、頻尿、頭暈、憂鬱焦慮、衝動控制、認知功能退化、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相關症狀。目前仍沒有根治巴金森氏症的方法,但透過藥物、手術等治療,可以明顯減緩症狀,使患者可以獨立生活,並享有正常餘命。

在早期病人大多能藉由藥物控制得到良好的行動改善,但由於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疾病,在多巴胺神經陸續死亡後,藥物反應會越來越差。在中後期巴金森的患者開始容易出現藥物的副作用及藥效變差、效果不穩定的現象。當出現開關的藥效變動或不自主動作等副作用時,可使用每日多次且低劑量的左旋多巴,或改用其他藥物來減少這些副作用。但仍有部分病人在藥物調整過後,無法明顯的改善。

深層腦刺激術以手術將附有微小電極的導線植入腦內,並經由位於皮下的延長線連接至植於鎖骨附近的神經刺激器,藉由精確地將電流刺激傳送到腦部兩邊的視丘腦下核或蒼白球間等控制運動與肌肉功能的區域。電子刺激的狀況可依個人需求調整,屬於一種可逆性的調整方式。經醫師評估合適巴金森氏症患者,深腦刺激手術平均可減少40-60%身體不自主運動(異動症)、改善30-50%無藥效時運動功能及下降30-40%的藥量。

自民國104年健保通過巴金森手術電池給付,審核通過患者自費金額由100-110萬下降為50-60萬後,有意願接受手術評估患者穩定增加,目前每年約有5-6位患者接受深腦刺激手術治療,亦有追蹤5年以上症狀穩定之患者,成效卓著。

另有一位50餘歲男性患者,主動就醫表示在外院因其他手術後曾意識混亂,外科醫師無意願進一步幫其執行深腦刺激術,但患者深受口服藥物藥效不穩定之困擾,有時吃藥藥效都不會出來,也曾在機場突然間因藥效無法接續而完全無法移動,非常尷尬窘迫,經本院神經內、外科評估後執行手術,術後開電效果良好,目前已回原醫療院所繼續治療。

深腦刺激手術,在部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之巴金森氏症患者可明顯改善臨床症狀降低藥物劑量,進而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手術治療,手術無法治癒疾病及改善所有症狀,除了手術外,其他若藥物治療無法改善的症狀,如:平衡及步態不穩、吞嚥困難、流口水、頭暈、憂鬱、認知功能退化等症狀皆無法因手術而獲得有效的改善,手術本身仍有相關風險,故是否適合接受深腦刺激手術治療,仍須由神經內外科醫師在完整評估並與病患充份溝通後決定。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