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北 報導】
12月4日(星期二),客家公園舉辦一場「樹藝師生藝樹」活動,吸引許多愛樹同好前來參加,透過專業解說,了解包括走繩、樹木保育、樹藝裝置等多樣樹木環境教育的要領。民國104年,蘇迪勒颱風在臺北市造成7,000 多株樹木的災情,客家公園也有近130株樹木受到損害,而今,當初的斷木殘枝,仍能在公園的各處看見它的身影:藝術品、花臺、標本、木屋…等,它們不僅承載著風災的記憶,提醒著都市人要敬畏大自然力量,也充分反映出客家人物盡其用、惜物的生活信仰。臺北市客委會曾年有主委表示:「客家人開山打林,與山林共生,大自然既有危險也是資產,傳統客庄家戶都會劈一些木材,放在屋角牆邊陰乾,作為灶下煮飯或洗澡使用,木材的留存與應用,都有其生活學問。客家公園則是讓傳統與當代並存,更透過專業的知識,在環境保護的原則下,呈現更多元、豐富的文化景觀風貌。」
近日在各地推動攀樹體驗的「臺灣休閒運動管理協會」,已數次造訪客家公園並舉辦攀樹體驗活動。公園內的林木茂密,但不同的樹種、姿態會有不同的攀爬策略,運用各樣的套索、扣環,成為接觸專業攀樹技巧的入門體驗,亦是培養學童堅毅心智的一種技能訓練。將繩帶固定在兩端的樹,便可以進行簡易的走繩體驗,參與的志工、遊客以親身操作的經驗,回饋給農場對空間營造的建議。公園的戶外農場將結合客家生活情境、兒童農耕教育、攀樹技能訓練與遊憩空間等,營造一處有特色的樹藝體驗場域。
戶外農場更與專業的樹藝師合作,利用榕樹的氣生根進行導根的各項裝置與實驗,以兼顧保護與景觀特色。榕樹是臺北市的市樹,早期因快速成蔭而被選作都市的推廣樹種,但因其板根及質地鬆軟的特性,近年來亦成為因褐根病而傾倒最多的樹種之一。公園的樹木內有著許多都市林的特性,包含基盤不良、樹木種植過密等,透過專業的解說與現場的實例,有助民眾於了解樹木保育的重點與要領。參與的民眾陳小姐表示:「第一次來這裡,很高興客家公園內有許多結合樹木保護及文化推廣的實際內容,而且是經年累月的持續推動,讓都市人可以學習從不同的觀點來愛樹。」就算是傾倒的大樹,除了營造可生存的棲地環境,如何創造怡人的綠色空間?將是未來樹藝專業與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可長期共融的解題。
本週末,兩個樹藝專業團隊,將在客家公園進行相關的體驗及修剪示範工作,同時農場將進行二期稻作割禾活動,歡迎對戶外活動有興趣參與民眾到公園網站(http://www.thcp.org.tw/)或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關於「收冬‧耕種」的相關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