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 月 15th, 2025
最大與最小種子齊聚科博館同框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種子,代表著上一代的結束,也代表著下一代的啟發。即日起至108年10月20日(日)科博館在本館第一特展室推出展覽《百籽千尋》,希望讓民眾看到各類種子的美與生命力,配合過年傳達生生不息的祝福,更進一步引導大眾思考如何保護地球資源。展覽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種子海椰子、最小的蘭科種子,還有臺灣目前發現最早、約3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米,以及約3億年前的種子蕨。

特展今(30)日開幕,由科博館副館長羅偉哲主持。策展人陳志雄說:「特展名稱的百籽代表生物多樣性,展覽外牆以人工方式置放100種種子主題,而千尋則是傳達人與自然互動的關係,百籽千尋對應百子千孫,希望藉此美好意象傳達對新年的祝福。」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說:「種子是我們的希望,誰掌握種子就能掌握全世界!」藉此表達參觀此特展的重要性,臺大農藝學系主任林彥蓉也提及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歡迎大家踴躍參觀特展。

展區共有六大主題單元,包括「種子之源」介紹種子的起源與演化、
「種子之生」介紹種子和果實的類型、「種子之傳」介紹各式的種子傳播、「種子之食」介紹糧食作物種子與育種的故事、「種子之藝」介紹特殊種子與藝術的表現、「種子之存」介紹種子的收集與保存。

植物是陸生生態系的最主要生產者,種子植物則是最優勢的類群,種子植物約在3億多年前出現,而現存各式各樣的植物種子,就是演化的成功例證,現存種子植物已記錄超過30萬種,會結出各式各樣的果實和種子,不但可適應各種不同環境、達成傳宗接代的任務,還展現了植物拓展生存疆界的無比巧思,有些植物還能利用水力、風力、甚至動物來傳播種子。現場展示約3億年前的種子蕨,種子蕨具有蕨類形態的營養體和相似裸子植物的生殖構造,推測是地球上最早形成種子的支系,但它們在數千萬年前滅絕了,現存的則為無果實構造的裸子植物和有果實包覆的被子植物。

糧食是人類和種子間最重要的互動關係,食糧作物近年來十分受重視,也愈來愈常出現在科學教育與永續經營的議題之中。本展示將解說在臺灣的種子糧食育種與品種保護觀念,尤其稻米是臺灣人長久以來的主要糧食,臺灣原住民更是在3000年前就開始栽種稻米。除此之外,100多年來,前人的研究造就了臺灣特有的蓬萊米,而育種的過程現仍持續進行。

種子植物家族龐大,展覽除蒐集超過百種植物種子與果實,也展出利用種子創作的藝術作品,更有世界最大種子海椰子和最小的蘭科種子,兩者在展覽中擺放在一起,形成對比。策展人陳志雄博士說,小型的蘭科種子長度僅約0.2 mm,大小如灰塵,將以電子顯微鏡拍攝,呈現蘭科種子的型態多樣性。殼斗科是臺灣森林組成的重要指標植物,也因為果實的特殊造型,受到植物藝品工作者的喜好,也是民眾蒐藏的熱門選擇,民眾將可在此特展中認識臺灣大部分殼斗科植物的種子。

目前經常被人類利用的植物已經超過1000種,甚至很多我們還不知道用途的植物,卻在人類的開發中逐漸消失,人類在反思永續利用之時,著手開始大規模的保存這些種子,這也是百籽千尋特展的訴求,思考自己消耗自然資源的下一步。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