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 月 15th, 2025
臺灣野獸派之父「張萬傳110歲紀念展」 見證臺灣百年美術史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由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的「湧動—張萬傳110歲紀念展」,於今(20)日上午在中山國家畫廊舉行開幕式。

開幕式在國立臺灣青年交響樂團弦樂四重奏悠揚的音樂中展開,出席貴賓有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林玉山後代林柏亭、陳慧坤後代陳郁秀、蒲添生後代蒲浩志、廖德政後代廖繼斌、國立臺灣美術館前館長黃才郎、臺南市美術館黃光男董事長、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等。

油畫巨擘張萬傳,1909年生於臺北淡水,士林公學校高等科畢業,1929年進入倪蔣懷出資創辦的繪畫研究所,1930年赴日本留學,並進入川端畫學校及本鄉繪畫研究所進修,並且受到巴黎畫派、野獸畫派、表現主義等畫家的影響;強烈筆觸和濃厚色彩被譽為「臺灣野獸派之父」。其一生對於臺灣美術史的教育與傳承,具有深刻的意義,見證了臺灣從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臺,再從戒嚴時代,走向解嚴之後的自由民主社會。

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致詞表示,感謝家屬長年的努力,讓我們重溫百年美術史的足跡。張萬傳老師身處於1920臺灣美術運動重要的發展年代,那是一個人文薈萃並吸收世界性藝術的時代。來自於野獸派啟發,「粗曠的線條及鋒利的色彩」與張老師的個性一拍即合,張老師吸收當時多樣藝術發展的養分,最後從生活出發,取材自生活,追求一種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隨手就創作的風格,是一位天才型的藝術家。生活中所展現的藝術才是最真實的。百年美術運動中所追求的現代性中的藝術性,這是張老師留給臺灣重要的藝術資產。

張老師不斷創新的藝術精神值得我們重建,文化部所提出的「重建臺灣藝術史」,過去長期由民間守護藝術史的工作,政府應該要承擔多的責任,結合前瞻基礎建設提出來,透過美術館的提升,軟硬體的建立,不只由官方寫歷史,透過民間多元觀點當代的視野,帶領臺灣重新發現、欣賞、討論、詮釋,透過討論讓我們更了解臺灣藝術經歷的歷程,成為我們下一代心靈的養分。因此重建藝術史運動,就是重建這塊土地藝術家追求藝術心靈的過程,以世界藝術史的架構,豐厚我們的心靈,因此重建藝術史是一個政策,也是一個運動,透過一次次的展覽,就是一次次的行動,讓我們重新發現臺灣藝術史。

國立國父紀念館梁永斐館長表示此次展覽是一場溫馨的聚會,許多前輩畫家的後人皆有出席,在開幕的前夕,張萬傳家族也有增添新成員的喜事,令人感動。

梁館長敬佩張萬傳先生毅力勇氣驚人,對追求理想的堅持,感謝他留下許多藝術資產,並以四點介紹張萬傳豐富的一生。一、「好友一世情,豐富其生命」:張萬傳「話很少,畫很多」,以藝術會友,其好友包括藝術家陳德旺、洪瑞麟、陳植棋、廖德政、廖繼春、楊三郎、廖武治及日本友人等等。二、「桃李滿天下,教育永傳薪」:他一生奉獻於教育,曾於建國中學、大同中學、延平中學及國立藝專補校任教直至退休。三、「行萬里路,畫千萬畫」:退休後足跡遍佈世界各國,並將所見繪成畫作。四、「淡水白樓之痛,如晨鐘驚醒了我們」:淡水白樓於1990年計畫拆除,白樓消逝之前張萬傳經常前往白樓寫生,他捐畫義賣募款希望能保留重要古蹟,但白樓仍於1992年拆除,而有畫在景不在之痛,由此故事可見古蹟維護及歷史再造的重要性。

陳郁秀董事長表示,身為前輩藝術家的後代,親身見證父執輩的藝術家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作畫外,還經常聚會、討論及研究創作,非常期待在未來能有系統地保存前輩藝術家的畫作,讓臺灣美術史在世界美術史中補遺,方能代表臺灣的精神。

張萬傳三子張偉三表示,這次展覽讓他重溫兒時記憶,張老師一生創作的執著一直到90歲中風才停止。期望透過展覽,將精彩的藝術作品保存下來,讓我們的子孫在百年之後能夠知道,20世紀的臺灣曾經有過的藝術家。

今年適逢張萬傳110歲誕辰,透過紀念展的形式,展出畫家張萬傳素描、靜物、人物、風景等作品,展出作品多達262件,另搭配珍貴歷史照片、剪報、文物等,讓世人認識這位油畫巨擘的創作歷程與風格面貌。本次展出以「魚系列」為主題,呈現出張萬傳歷年來描繪魚類的作品。張萬傳愛魚、畫魚、吃魚,魚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題材與佳肴,是呼應生活的獨特藝術題材。其餘「風景系列」油畫筆觸奔放、大膽用色、厚重形體、明媚景色,不論是廈門、鼓浪嶼、淡水等,都具有個人強烈的色彩。「靜物系列」色彩厚重強烈,筆觸豪放中又帶有細膩的變化。「人物系列」作品對五官不加以描寫、以色塑形,詮釋複雜又多層次的質感,明快大膽獨具風格的強烈色彩。

「湧動—張萬傳110歲紀念展」展期自108年7月18日起至8月20日止,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