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北 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為豐富民眾多元視野,開啟民眾對藝術、文化創意的想像,於9月7日的「文化講座」特別邀請到公共電視新聞部原住民組製作人丹耐夫正若,以講唱的方式介紹排灣族的詩歌,將排灣族各個不同時代歌謠的變化與特色,以解說與演唱形式向聽眾分享。
持守排灣族傳統歌謠表現形式的丹耐夫正若,服務於公共電視新聞部,曾擔任原住民電視台副台長、台北市原住民部落大學副校長,擅長演唱排灣族古調,曾受邀至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克羅拉多大學及柏克萊大學演出,也經常隨琴園國樂團赴中國演出。其創作的排灣族歌謠laisu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古謠,目前已被改編為合唱曲,納入學校合唱比賽的曲子;1995年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原住民樂舞期間,完成由汪其楣教授編導、編劇的作品《歌舞劇-海山傳說環》,演唱之餘也自行創作歌曲,曾獲得2004年第一屆原創音樂大獎的首獎,作品《ljevulung殘年》中的專輯「聽路」曾入圍2013年金曲獎傳統暨藝術專輯獎;更在2016年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排灣族傳統歌謠《念念古調》。
丹耐夫正若除了傳唱外,同時也創作排灣族古調,經常隨其夫人烏瑪芙巴剌拉芾演唱與創作布農族傳統歌謠,2006年在人間音緣創作歌曲徵選指定作曲作品中,創作出《天堂在哪裡-布農語》、《指路-布農語》深得布農族人的讚賞。演唱之外,也吹奏、研發與製作排灣族傳統樂器鼻笛、弓琴、弓琴笛、竹杵等樂器;其製作的樂器曾經獲得台灣竹樂團、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使用。今年8月18日在新北市多功能演藝廳演出『亞洲波卡.台灣《原聲原心》』中擔任音樂製作及演唱人,深受觀眾好評。
國父紀念館為感謝丹耐夫正若的蒞臨並與民眾分享其寶貴的講演,由推廣服務組組長王定亞代表致贈感謝狀。講座過程中丹耐夫正若以講唱的方式,把排灣族各個不同時代歌謠的變化與特色,以解說與演唱形式向聽眾分享,特別在排灣族歌詞的即興、比擬、含蓄的呈現上,如何遵守一定的格式,以達到相互對話;並介紹從日治時期民國政府來臺後產生「借曲」,以及使用日語及漢語演唱等,陳述時代變遷對排灣族文化與生活的影響;此外,也分享他堅持與傳統接軌的現代創作方式與心得。此次演講基於當代多元自由的立場,希望藉由公開交流的機會,喚起當代藝術與不同領域的對話。
相關資訊請至國立國父紀念館全球資訊網網站http://www.yatsen.gov.tw查詢或電洽該館02-27588008分機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