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今年的秋天,臺中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迎來最令人感動的編織作品–「2019編織共創–起飛的記憶」,由織布玩創意工作室的陳如萍、吳品慧及楊雅玲老師共同策展創作,透過在地眷戶等近二十人,在長達二個月多時間,由老師們帶領大家共同編織、發想、完成;作品日前起在清眷的43、44號等房舍內及戶外展出,讓許多民眾因此駐足停留,編織作品因天光與季節迭換,有了各種變幻不同的面貌,也傳遞訴說清眷過往歷史,令人印象深刻。
陳如萍、吳品慧及楊雅玲老師透露,這次的「2019編織共創–起飛的記憶」,運用了共創方式創作作品,在長達二個月的期間,因為有了眾人願意付出,作品才得以完成。陳如萍老師說,她的父親是空軍,也是眷村長大的孩子。過去在眷村,大家因為住得近,感情很好,生活有什麼需要協助都會互相協助;因此,這次共創也引用了這個共同生活的概念來進行,相當具有意義。
創作者陳如萍表示,當時眷村的生活物資也相當拮据,大家都是利用回收物再使用;所以在這次作品中,所有的碎布、零碼布、瑕疵布、樣布、眷村衣物、雨傘、旗布、鍛帶布,全部都是舊物資的材料,來呼應眷村文化—共同資源概念。此外,也運用到了眷村的老照片,例如編入作品當中,或是轉換成布料,一條一條編織,重現一幅幅作品。
港區藝術中心表示《風的記憶》七條長達12–13公尺的編織共創作品裏,可以看見老師們將清眷原眷戶的訪問、故事及每個家庭的回憶,轉換成布條,透過共創的過程中,共創者們將布條編織入每一件作品,賦予作品了歷史意義、故事。因此,大家可以從布條中,看到許多故事、生活點滴,與眷村產生了連結。
藝術家吳品慧表示長達13尺的作品要以波浪狀固定在戶外的牆垣上,成了一個挑戰。於是想出用鐵條架出軌道,再由藝術家及共創者們一一用鐵絲將布的邊緣串起固定,呈現了一個令人感動的作品呈現。人們可以穿梭在編織作品當中,而口述歷史文字布條交錯其中,讓人走入深具歷史空間場景。
港區藝術中心表示在清眷入口處《記憶與符號》作品,是楊雅玲老師運用具有代表以前清眷生活的記憶與符號,例如打麻將或具意義的老照片等,編織出充滿趣味及及歷史故事感的作品。
港區藝術中心表示配合清水眷村獨特的空軍發動機製造廠及降落傘修製廠後勤背景為主軸,《起飛》作品,是由吳品慧老師發想而出,她運用十六支回收雨傘的既有傘骨,再以纏繞及鉤來製作成降落傘作品。作品佈置在43號房舍外的庭院。
另一個作品《眷村聚落》以零碼布拼接七個眷村地圖地毯,屋內上方作品《開枝散葉》,民眾可以進去屋內,在眷村地圖上,仰望上方,從過去歷史,展望未來。誠心邀請各界們,不彷安排一個時間,來到臺中清水眷村好好欣賞作品,也來細細品嚐眷村過往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