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 月 13th, 2025
網住好空氣 你我齊心力 《網住好空氣: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特展》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科博館11日推出有關空氣汙染及空氣品質議題的展覽《網住好空氣: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特展》,由科博館館長孫維新主持開幕式,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推動小組召集人呂忠津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工學院副院長莊秉潔教授、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執行長楊澤民博士、主婦聯盟台中分會許心欣副會長等貴賓皆出席探討空氣品質議題。展示內容包括:感測空汙儀器的「空品微型感測器」的科學原理及製作技術、收集的空汙資料以及如何透過物聯網和感測技術,進行空氣汙染的稽查和管制。更創造民眾對外平臺設計,增加政府與民間的互動溝通。展覽自今(108)年12月11日(三)起展至109年6月7日止,歡迎踴躍參觀。

座落於臺中市區的科博館,和市民呼吸著一樣的空氣!自民國103年起,科博館陸續推出二個和空氣品質有關的展覽,如「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島嶼浮塵:PM2.5視界」,皆是呈現空氣污染帶給人民的痛苦,剖析污染來源,並透過展覽的平台呼籲相關單位採取作為。今年的《網住好空氣: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特展》則視為是政府對民間呼籲的一種回應。《網住好空氣: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由科博館與「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推動小組」共同主辦。本次特展源於107年的「民生公共物聯網成果展」,該展包含:空氣品質、地震、防救災、水資源四大主題。有關空氣品質主題,由科博館負責修改與重現,以期讓更多民眾了解我國物聯網技術在改善空氣品質上所發揮的作用。

所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指的是一種網際網路,它能讓具有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互聯互通。不同物體藉由「感測元件」,可以感知物體本身或周遭環境狀態,經由網路連線送出狀態訊息,並將感知資料彙整成大數據,透過資料分析技術,發展具有人工智慧的管理系統。包含著「感測元件」的「微型感測器」,可說是這套系統的神經末梢。科博館於106年初的特展「島嶼浮塵:PM2.5視界」就曾展出過一個「微型感測器」:空氣盒子(air box),是國內空品微型感測器的先聲,主要用於偵測所在地點的PM2.5濃度和溫濕度,也可根據需求,增加其他感測器(sensor),例如二氧化碳感測器,並將數據上傳到雲端平台,提供網站空品訊息。

看不見的空氣,必須透過視覺化圖像與數據,才能呈現空氣品質訊息。目前環保署管理主要網站有「空氣品質監測網」、「aiR空氣網」。台灣民間已有多個網站使用這些收集來的數據,呈現各地PM2.5現況,如:「零時空汙觀測網」、「EdiGreen空氣盒子」、「紫豹在哪裡」。藉由分佈在各地的大量「空氣盒子」,收集的資料可以形成大數據,在網路上公開,隨時監測我們的環境,與政府環保署的監測數據互相參考。另外,從環保署的「aiR空氣網」網站,可以看到環境風場的資訊,民眾可以透過這些資訊了解,汙染物在風向的帶領下,帶往何處擴散;政府也利用這些資訊,分析推測汙染物可能來源,進而採取必要查緝工作。

針對空氣品質監測,行政院科技會報正在督導實施「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目標之一是要布建約10,000個空氣品質「智慧城鄉微型感測器」與約3500個空氣品質「校園微型感測器」。政府單位可應用這些感測到的數據資料,進行智慧稽查,裁罰非法空氣汙染排放源,民眾也能透過圖資、風場、時間軸套疊,看見汙染的範圍與趨勢。

科博館孫維新館長認為博物館要站在科學的天平且中立的立場上,照顧到各方的意見,並透過展覽讓民眾知道事實真相並提升民眾科普知識。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動小組召集人呂忠津教授表示借用博物館的公共性,展示物聯網及大量微型感測器科技的資訊,呈現空氣品質客觀的事實。最後也特別感謝共同策展團隊夥伴及解說志工的協助,讓展覽如期完整呈現。

科博館副研究員黃旭表示本展除了呈現政府利用物聯網、微型感測器偵測空氣品質及治理空氣的成果,也希望以博物館做為平台,透過與民眾雙向互動性的參與過程,動員關心議題的民眾一起來思考,整理民眾的意見及想法後,再提供給政府參考,共同謀求解決之道。

本展除了介紹這個政府投入相當資源的物聯網計畫,更重要的是民眾的參與。展場中設計了多媒體互動影音節目「我有話要說」,民眾可以在現場錄製一段發言影音,在展場中播放。另外也讓民眾可以在網站上留言與發問,展示溝通小組的專家將會回覆民眾提問。另外,也對外招募來自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及退休人士等,共計90名關心空氣品質議題的民眾擔任展場解說員,企圖讓民眾一起思考參與本特展,增加政府與民間的互動溝通。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