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文賓 台中 報導】
6歲陳小弟弟媽媽說,一年前開始偶爾發現小孩走路動作有些怪怪,雖不致明顯走路一拐一拐的,也沒有疼痛症狀,但就是覺得有異,於是帶他去外院就診卻檢查不出病因,四月初轉診至長安醫院,經副院長林茂仁醫師進一步檢查,診斷是少見的小孩先天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steochondrosis of capitular epiphysis of femur)。幸陳小弟屬初期患者,建議先穿髖關節外展支架,搭配藥物治療,三個月後再追蹤觀察。
林茂仁副院長表示,透過核磁共振影像可見,左邊是正常圓形股骨頭及骨髓;右邊雖形狀外觀也算正常、但明顯可見白白的地方有水,表示它某部分供應骨股頭的血管可能出差錯,致使血液跑不進去而造成所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更嚴重可能導致整個股骨頭垮掉。陳小弟弟算是初期患者,故建議先穿髖關節外展支架,使走路時可以用左腳著地使力,以減輕右腳行走的負擔,此外再搭配以治療骨質疏鬆藥物,讓它不會再繼續惡化下去,後續三個再持續追蹤觀察。
林副院長補充說,在疾病的分類上,陳小弟弟這個案例算是「非特異性、沒有病因的缺血性壞死」。因每個人的骨頭很多都會發生莫名的缺血性壞死,找不出原因,當然也有找得出原因的,像是大人的骨頭缺血性壞死,少部分是找不出病因,和陳小弟弟一樣,但大部分在台灣最常碰到的成年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就是喝酒,曾碰過最年輕病例18歲即兩邊骨股頭壞死,需置換半髖人工關節。但小朋友不建議太小置換人工關節,故陳小弟以保守治療為主,讓他不致繼續惡化下去;若持續沒有改善,則可施以切骨術轉移壓力的部分,因是侵入性療法,基本上小孩還是先以最不傷害的原則,讓他得到最好的治療為主。
林副院長表示,小孩髖部問題最常見有二種,一種是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很常發生在嬰兒時期,一歲半前若沒及時發現處理,後續則需手術治療;另外就是不明原因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如未及早發現恐致骨股頭惡化壞死,影響日後的行走,需施以切骨術治療,最壞情況甚至成年後需置換人工髖關節。所以呼籲家長平日就要多注意小孩的日常狀況,注意關照小孩子成長過程的細節,尤其是媽媽要有警覺性,若能在學走路時便發現小孩的步態有問題,即可早期就醫診治,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效果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