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嘉邑城隍廟交趾陶對場作(拚場作、拚堵),廟尪仔戲齣搬予你看!廟內拜殿、正殿,以及廟門口三川殿有許多堪稱交趾陶珍寶的傑作,這些交趾陶是出自兩位藝師團隊-龍邊(入廟右邊)陳專友與虎邊(入廟左邊)林添木的對場作,以廟宇中軸線(分金線)為界,中間隔開,分為兩邊的左右對場,現在廟內邊框墨線仍清晰可見,按「堵頭」與外框裝飾可明顯分辨差異,一邊各製作五堵,一堵有一個戲齣,有點像看電影時的電影片名,呈現東方舞台設計概念,並利用背景區別各堵。
嘉邑城隍廟正殿龍、虎邊天井水車堵,以及三川殿上方都有「交趾尪仔」彩蛋等你來挖掘。龍邊為陳專友團隊的交趾陶創作,他曾向福建泉州府的剪粘司洪坤福拜師學藝。龍邊天井水車堵由內而外分別是《甘露寺召親》、《泗洲城》、《連環計》。從《甘露寺召親》中對峙的兩名武生,讓人感受到帽冠與戰甲上非常仔細的裝飾。陳專友作品多為場景式戲偶,臉部特徵以圓球狀似捏麵人技法創作,多為小型尖橢圓臉型,在文官及女子眼眉都拉長尾線,老生臉部肉感,武將臉較方圓,釉面上常加上金漆邊。
名襄文化事業公司修復師李志上說,每一尊交趾尪仔都是立體作品,單獨一尊先塑形燒好,再上釉藥,並做釉藥的二次燒,再黏上去。因視覺角度要抬頭看,傳統作法人偶會稍微站姿向前傾,底部有水泥黏合,後面會以鐵絲勾住固定。交趾陶通常搭配剪黏技法,像是樹木、亭台樓閣等單獨原件塑燒好,再進行組裝。
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呂勝南談到,交趾陶釉料取自各種金屬與自然礦石粉的合成,各氧化金屬以氧化氣氛焙燒後,會呈現某種色澤。匠師主要選擇以傳統故事作為題材,諸如三國演義、二十四孝、八仙傳、封神榜、京劇、西遊記及中國吉祥圖案等元素,呈現故事場景,以忠孝節義故事教化民心。在日治時期到民國初期,廟宇「對場作」蔚為風行,較常見的比賽類型有交趾陶、剪黏及木作。
市府表示,「廟宇觀光」是體驗傳統藝術的管道。嘉邑城隍廟創建於清康熙54年(西元1715年),現今的城隍廟於昭和15年(西元1940年)重建竣工,並於民國104年升格為國定古蹟。廟中神像,脊飾、彩繪、石雕、門神、木雕等皆為精湛技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