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1 月 14th, 2025
戰勝巴金森氏症展望新藥研發:力行運動復健三原則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神經退化的慢性疾病,病期長達10至30年,治療與照護不易。高雄長庚醫院巴金森氏症中心於今(109)年10月17日舉辦「巴金森氏症衛教講座」,邀請張永義醫師和陳乃菁醫師分享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未來展望與照護,提供病友和家屬因應之道。

張永義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的病理原因是腦內黑質體神經細胞退化,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製造不足,引起動作障礙,還有異常的α-突觸核蛋白堆積也是特徵之一。目前巴金森氏症尚無治癒方法,科學家致力從病理機制中找出可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方法。無論是巴金森氏症基因治療研究,或是巴金森氏症細胞移植療法(幹細胞治療),因效用待證實,若要執行應謹慎。
張永義醫師特別分享,目前臺灣巴金森氏症失智症新藥研發已經進入二期臨床試驗,是治療巴金森氏失智症的契機。這項新藥技術是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何應瑞教授團隊歷時10年所研發成功,已經獲得台灣、美國、日本、韓國、歐盟、澳洲與加拿大發明專利。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之患者若對新藥試驗有興趣,可洽高雄長庚醫院、台大醫院、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進行診察評估。

老化是導致巴金森氏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當休息性手抖、全身僵硬、動作遲緩,等可看得見的動作障礙發生前,巴金森氏症患者早期就會有睡眠障礙、便祕、焦慮、憂鬱、僵硬等非動作症狀,有些病人因提早警覺,動作障礙出現就至神經內科檢查,經發現常已有多巴胺神經退化現象。

現今巴金森氏症藥物主要是提供增加多巴胺原料(前驅物)為主,醫師會根據每一位病友的狀態給予不同的劑量。張永義醫師提醒,要謹慎使用藥物,了解每種藥物都有他的角色,多巴胺藥物服用約10年,可能會出現身體晃動、藥效會隨著病程逐漸弱化,主要的原因是退化;後期藥物效用也會從可預期變得不可預期,因此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以免病情快速退化。

張永義醫師強調,非藥物的治療-運動和復健對巴金森氏症病友攸關重要,執行上一定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要有足夠的強度才會產生效用,第二,要規律並持續,第三,要找專業職能療師指導。另外,復健運動要適度,不足或過度都沒有加分效果。

陳乃菁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最大的特徵就是「慢」,從內到外、從頭到腳的慢,所以就會展現人格退縮、情緒憂慮、認知變差、便祕等症狀,巴金森氏症併發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同為失智症,症狀表現上不盡相同,家屬若可以提供醫師越多的資料線索,醫師就可以做較為準確的鑑別診斷,建議家屬盡可能紀錄病人異常的狀態,提供給醫師鑑別,例如: 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記憶力異常、幻覺類型等日情況。

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常會時好壞,藥物對巴金森氏症不是特效藥,人是有機體,生活狀態、運動、飲食、心情都會影響用藥效果,甚至家庭關係也會影響病人的狀況,陳乃菁醫師主張,失智並非沒有感受,要改善病人的狀況,應現先重視「人」本身,照顧失智者最大的關鍵是否能「真正理解」他的需求,讓他感受到安全與尊重。

照顧巴金森氏症是一門藝術,照顧者很重要也很辛苦,理解病人和病程是最好的解方。陳醫師提醒,與失智症者溝通要避免詢問開放性問題增加他的挫折感,頻頻詢問他無法應對的問題,會讓他有被「考試」的感覺而心情沮喪。

關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和照護,張永義醫師和陳乃菁醫師都不約而同地叮嚀,保持運動習慣、營養均衡、良好的睡眠狀態才是延緩退化最好的方法,維持良好的健康資本,就可以抵擋歲月的考驗。此外,當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已影響到病人的進食和作息,可考慮停藥,不要期待藥物可以代替一切,家人的支持大於一切。

本活動是由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高雄聰動成長協會與慕康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贊助支持。R基金會長期致力推動認識、照護與治療,多管齊下實踐精準預防過暮不忘的理想,未來一年將持續規劃推動至少20場公益衛教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關注R基金會FB,以獲得相關訊息。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