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臺中市市定古蹟「聚奎居」興建於1930年間,是當時烏日地區的豪華宅邸,臺中市政府於101年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並投入6,000萬元經費由臺中市文化資產處辦理修復工程,於去(109)年5月完工,去年12月起也開放收費預約參觀,吸引許多民眾前往一睹風采。但近日有民眾為了拍照,竟然攀爬、踩踏聚奎居的柱子和圍牆,讓投入修復和營運維護的團隊心疼不已,文化局也嚴正呼籲民眾發揮公德心,共同愛惜維護古蹟,欣賞古蹟時切勿踩踏、攀爬、塗鴉或破壞,若因此毀損古蹟,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千萬元以下罰金。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表示,聚奎居是日據時期烏日地區富紳商賈陳紹宗的宅邸,結構是傳統三合院的「ㄇ」字型,建築型式採中西合璧,正身是兩層樓的西式洋樓,左、右護龍是一層樓的傳統中式建築。建築年久失修,為了重現風華,文化局與所有權人攜手展開修復和活化,古蹟修復絕非易事,面對佚失的建材與殘破屋瓦,建築師與修復團隊透過縝密的史料蒐集與現地調查,從老照片、書籍紀錄、匠師諮詢、耆老採訪,參考同年代類似風格的建物樣式,試圖拼湊聚奎居失落的殘垣,還原聚奎居90年前的原貌。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表示,古蹟修復的最高原則是「保存原有風貌」,但究竟「原貌」是什麼呢?移除破碎殘垣的過程中,修復團隊需逐一審視其損害程度及毀損成因,作為日後仿作、修復、重建的參考依據。例如大木使用的福杉,如今建材市場少見,必須重新尋找來源;土墼磚材質優劣,會影響日後結構強度;養灰養土的成敗,也攸關石灰泥牆的使用壽命;砌磚填縫的緊實度,更與牆體穩定度密不可分。儘管時空阻隔,修復團隊也從這些材料中追本溯源,才能逐漸描繪出聚奎居原有樣貌。
聚奎居的修復工程集結國內各地具有文化資產修復經驗的匠師,年齡層橫跨30歲至80歲,不同世代、不同專長的匠師匯聚於此,彼此交流經驗,工藝傳承。時光沉舊了古蹟的樣貌,但卻削減不了建築的精神,建築本身無法言語,卻透過建物本體述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1930年間聚奎居集結當時優秀的建築匠師興建,時至今日,當代的建築師、營造公司和匠師們,對古蹟修復投注「職人精神」,讓聚奎居華麗新生,目前也成為烏日區最熱門的文化景點,並串聯鄰近的歷史建築烏日警察官吏派出所、原烏日庄役場等,帶動烏日區文化觀光產業發展。
文化局也再次呼籲,古蹟修復不易,請民眾共同愛惜維護,欣賞古蹟時切勿踩踏、攀爬、塗鴉或破壞,若因此毀損古蹟之全部、一部或其附屬設施者,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03條規定,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千萬元以下罰金。民眾若發現古蹟受損或遭受破壞,請就近通報維護單位或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結合公私部門之力,共同維護古蹟保存。